微观映像:您是如何了解到陆文婕的故事,是什么契机开始产生拍摄她的想法?
康宇琪:我很多年前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个很多人转发的视频叫“Ocean Gravity”。那是一个三分钟的短视频,里面有一个人在没有任何潜水设备的情况下在海底随着暗流飘,他身体像婴儿一样蜷缩着被周围广阔的大海包围。那个画面给我的震撼感觉就算过了这么多年都记忆犹新。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一种运动叫自由潜水。
2018年底的时候,我终于做完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纪录片。整个制作过程用了三年,当时我有一种身心俱疲的感觉,于是,我就自己去了泰国,想给自己放个假,顺便完成一件自己二十岁愿望清单里的事,报名参加了一个月的自由潜水集训营。
在不断的通过自由潜水训练里,我很快意识到自由潜水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极限运动。相反,自由潜水更像是一种禅修,它更着重的是从内心到身体的不断打磨和挑战,从而最后达到高度的身心合一。这一点让我非常受启发,于是我就萌生了拍一个关于自由潜水故事的想法。
记得我有一次终于下潜到水下30米左右的距离,那次的体验对我来说非常可怕和难忘。然而30,40米对很多非职业和半职业潜水员并不是什么挑战,要知道世界级潜水员挑战深度都至少在70,80米以上。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深潜挑战,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成为他们最后一次下潜。
在亲身经历了这么入门级自由潜水的魔鬼考验后,我对想要去探索和了解职业自由潜水运动员的世界产生了强大的欲望。有了故事的着重点,我很快了解到咱们中国就有一名很厉害的女潜水员,陆文婕。她不仅是自由潜水的世界冠军,更是一个北大生物系的高材生,一个药理学的博士。
我觉得纪录片里的人物是电影的灵魂,而作为纪录片导演,我寻找的人物是我自身可以找到情感,理念,价值观链接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够有把握和信心,展现出一个能让观众产生共情的故事。记得我和陆文婕第一次见面,我们从下午一直聊到晚上餐厅打烊。除了自由潜水,电影,我们更多聊的是生活里的经历和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除去她身上世界冠军,女博士这些标签,她是一个每天都在努力生活的中国现代女性。她对待工作认真,她经济独立,她坚强却也敏感,在自己坚持的事情上,有着十头牛也拉不回来的毅力。那时,我心里很确定,我找到了这个电影的灵魂。
微观映像:呼吸之间以一个极限挑战故事作为主轴,也是一个追求独立,克服障碍和困难的成长故事。拍摄的过程对您的现实生活有产生什么影响么?
康宇琪:生活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在不断考验我们的过程吧。不管你是一岁的小孩还是九十岁的老太太,我们每天一起来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考验等着我们去翻越。在拍摄过程里,陆文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为她在面对生活出其不意的各种挑战时,总能特别积极地去应对。
今年我们原计划从一月份开始拍摄,这中间有好几次东南亚的海底拍摄行程,但因为疫情全部都临时取消了。因为我是从2019年5月份才确定下这个电影初步的想法,然后9月份就开拍了。项目启动时我们还没有融到资金,开拍阶段的现金流非常紧凑,然后突如其来的疫情又把原来的计划都打乱了,很多已经预支的开销都没法追回,这些让我想一头栽倒在床上不起来。
反而,当时被滞留在东南亚要四处流浪的陆文婕却一直在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问题。记得我们有一程缅甸海域的拍摄,当时已经被告知不能入境了,但她就是在最后一刻还在努力想办法。她的这种能量带动了我的消极,所以之后我和我的摄影师张杨珉鸣一起去了柬埔寨和陆文婕汇合。
在那段时间,我们很少拿起过摄影机,去掉了这种拍摄者与被拍者的身份。我们是同一个大时代下成长的女性,生活里有差不多的困扰,职场上也遇到过差不多的挫折,在面对一波又一波疫情的消息时,我们是相互在异国他乡的支持,这反而成了纪录片拍摄过程里难得又珍贵的时刻。
上周我和陆文婕聊天,从2019年认识到现在,我们都感受到了对方这一年里的成长。我觉得这就是在拍摄呼吸之间过程里,和对我生活带来的改变。因为未来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新的挑战,我所能做的就是比从前更积极的去面对他们。
微观映像:国际化的制作团队有为您在讲述这个中国故事提供一些新的启发或思路?
康宇琪:电影制作过程必不可少的是团队的协作。没有特别把文化背景,工作背景作为主要合作的原因,我觉得融洽团结的制作团队,是可以激发出每个人的潜力的,就好像是把每个人的力量和强项凝成了一股绳。
制作团队中,曹曦制片是唯一的男性。制片戴娜.卡米,张苡芊,包括摄影师张杨珉鸣,我们几个女性刚好又和陆文婕年龄相仿,在合作的过程里,大家都很放松。有些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家除了就项目本身的交流更会讲到自己的生活,家庭和成长等。其实我们这个年龄阶段在生活工作里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想法,都是非常相似的。
这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对于二,三十岁的女性来说,能够在自己生活里把握自主权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的。这也是我很希望通过呼吸之间可以展现给观众的一部分。同时做为一个中国女性,我也遭受过很多在国内,国外对于中国女性,或者说亚洲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所以这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我希望把《呼吸之间》带给更多不同文化的观众。在全球化的当下,我们是需要有更多这样普通话的题材,黄皮肤的女性人物出现在观众视野里。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我很希望能够通过的我个人作品来为这几年女性力量的崛起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之后我也重新开始更积极地推动这个项目,很快我们接到了Hotdocs的通知,我们的项目获得了Crosscurrent基金。大概同一时间我也参加了Tribeca基金的终选,一个星期以后得知我们得到了他们的All Access基金。然后月底我们得到了First青年电影节纪录片实验室终选的面试机会,并在最后取得了这个重要和难得的扶持机会。现在2020年过了一大半,我们在线上参加了很多个创投会,也得到了很多鼓励和正面的评价。作为电影人,这段经历给了我难得的机会,停下来,去学习,去成长。
微观映像:最近有观察到哪几部成功走入国际纪录片市场的华语题材纪录片么?
康宇琪:我觉得国际化是一个相对的定义,其实一直以来都有非常优秀的华语题材纪录片在国际影展上出现。比如几年前,王兵导演的《死灵魂》,一部八个半小时的纪录片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这可能是未来很多年都不可能有导演做到的。同时近几年国内也有很多部优秀的纪录片打破了传统受众群,在全国上映的,我觉得他们都是成功的华语纪录片。
对于一部非英语影片从影展走出,到发行,都会面对同样一个瓶颈。之前有非常有经验和口碑的国际发行商和我说,他们基本不会考虑收购非英语的影片,因为受众群太小。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时候无关乎影片本身的质量。但同时,我觉得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随着新媒体和各地平台的发展,观众对多元文化的接纳程度也越来越大,需求也越来越多。
记得2018年在多伦多天才训练营里看了《迦百农》,当时训练营里一半的小伙伴都在放映过程里哭倒在座位上,包括我。之后下来,和导演聊到国际发行上遇到的问题,我才知道《迦百农》因为非英语影片和片长的原因发行并不理想。可是之后《迦百农》在中国上映了,还取得了40多亿的票房。同时,我记得在Tribeca看到《蜂蜜之地》,影片到最后现场的观众竟然开始情不自禁的随着主角欢呼和鼓掌。可想而知,《蜂蜜之地》之后在全球发行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我觉得在这些影片里,共同的点是他们都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和共情性,这是超越文化和语言的链接。他们对我来说都是成功的国际化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