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中国航海日 | 我看航海新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11 21: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今年航海日活动主题为“引领航海绿色低碳智能新趋势”。为更加深入地反映活动主题,本报推出特别策划,邀请船员朋友们,以亲身经历讲述航海的新变化。



“一根拖缆打天下”一去不复返

高歌

北海救助局船长

随着航运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专业救助力量,我们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根拖缆打天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水面有专业救助船艇,空中有专业救助直升机,水下有专业应急小分队,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立体海上救援体系。


船艇尺寸和设施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以前的救助船以2600匹马力为主,尺寸小、吨位轻,抗风等级和救援手段比较单一;现在的主要救助船艇以9000KW为主,吨位都在3000总吨以上,同时还装备了减摇鳍和减摇水舱,大大减轻了救助船舶在恶劣海况下航行或待命值守时的横摇和颠簸,为救助人员提供了较为舒适的工作环境。


以前的救助船受尺寸和技术的制约,生活和作业环境都比较艰苦。现在救助船的环境可以用“高大上”来形容,所有人员都有独立的居舱,有冰箱、彩电、洗衣机和独立的卫生单元,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同时,甲板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大大减轻了作业难度,提高了作业效率;轮机部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值班人员在集控室就可以统揽全局,通过各种监控和监测屏幕能及时发现问题和故障所在,然后直奔现场,迅速解决问题。


再看船舶的驾控系统,现在的新型救助船至少是双操控台,前后驾可以随时转换;驾驶台的视野也很开阔,各操纵手柄和助航仪器安置非常合理,船长可以独自一人对船舶进行操纵,不像以前,拿对讲机在外面指挥驾驶员和操舵水手操控船舶进行作业,这样船长可以“把船舶的操控权牢牢地握在手中,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避免在救助或作业过程中效率降低或出错。


先进设备不断“上岗”

林双海 

舟山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岱山分中心职工

从事航海30年以来,我亲身经历了巨大变化。从常用航海仪器开始,雷达、卫星导航、电子海图等更新迭代,船舶自动化的发展,给海员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依靠先进设备仪器,船员劳动强度明显减轻,劳动效率也得到了提升,一艘万吨轮的配员由30年前的三十几人缩减至现在的十五人左右。


从政策层面来看,劳工法的实施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海员各方面权利得到了更好的保障。通讯技术的发展,也让船员在海上不再寂寞孤独,可以通过视频、电话和家人互诉思念与牵挂,在船的心理状态有了极大的改观。时代的进步,让每个航海人获益匪浅,作为世界物流不可或缺的支撑,全世界越来越关注海员的重要性,而这也将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航海大家庭,推动航海事业的发展日渐蓬勃兴旺。


吹着和煦的海风,听着轻柔的涛声,看着日出日落。我们航海人扬帆启航,带着自己的使命,奔向美好的明天。


从“滴滴答”到“随时达”

周剑

“江远泉州”轮大副

1993年,我从武汉河运专科学校船舶通讯系毕业,进入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第一次上“盘山轮”进入报房,映入眼帘的是一排发报机、收报机的面板,闪耀着各种不同的指示灯,扬声器传出“滴滴答答”的呼叫声,桌上摆着一个“摩尔斯”电键,像极了抗日剧中的电报房,那时电报房就是船上的“耳朵”,所有消息和天气预报全靠电报员手工抄下并对着电码本翻译出来。当时我与家人联系全靠书信和电报,特别是热恋期间,每次靠码头最着急的就是等代理或公司领导带来“家书”。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程控电话开始普及,船上装上了A站、B站、C站,A站和B站通信费用是相当昂贵的,C站替代了“摩尔斯”电报。后来“摩尔斯”电报取消了,船上装了整个组合电台。那时的我还没有手机,船一靠码头,我就忙着下地去邮局打电话向家里报平安,热恋中的我抱着电话“煲粥”,总是依依不舍。那时,船一离开码头,海员就像“失联人员”一样,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


如今,船上通信设备有了飞跃发展,拥有更多的高科技设备,这让我与家人间的通讯变得方便和平价。现在船上24小时都有网络,随时可以聊天。感谢时代的进步,让我们海员享受到便捷的网络,在船上的日子变得更舒适。


我住“移动海景房”

俞行

“江远常州”轮三副

随着近年来船舶的发展,海员们的海上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我们时常生动地把船舶称为“移动海景房”,船上“水电全免”。从当初的双人间到如今的单间,从电话时代到网络的全面覆盖,从只能埋头苦干到业余时间有了娱乐休闲……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上,我们都有了更多的满足感,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航海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从九十年代的万吨巨轮,到如今的40万吨巨轮,船舶的大型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逐渐产生了包括高精度的卫星导航、雷达和ARPA的结合使用、电子海图的普及等在内的一系列更新换代。尤其是通讯方式的改变,从电话时代到现在的船舶网络全面覆盖,让沟通更加高效便捷,这些都使得航海的安全性得到极大提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的我,已从一名稚嫩的实习生,成长为一名驾驶员。在航海蓬勃发展的今日,作为大家庭的一分子,我倍感自豪。


船走得顺才能慢慢看风景

曹金虎

“苏连云港货0660”轮船

我刚刚40岁出头,但已经是跑船的老行家,对苏北运河、长江航道都很熟悉。


我最近这趟航程是运载钢材从徐州到张家港,但我并不是特别着急赶路,而是停靠在施桥船闸下游航道的东岸,和家人在甲板上吹风闲聊看晚霞,顺便逗逗自家的金毛狗。


现在跑船要比以前舒服多了,航道秩序好,船就走得快。登记啊、过闸缴费啊,只用在手机上下载船讯通APP,全程都不用上岸。用手机购票,算好时间,基本不用等。哪像小时候跟着家里长辈跑船,遇到个船闸就要等几天,船特别多的时候等上半个月也有可能。而且,那时候也没有手机,在船上真是难熬。


要说水上航行最大的变化,我觉得是船走得顺了,人就可以慢慢欣赏沿路的风景。


苏北运河两岸环境变化特别大,一眼看去,成片成片的绿色,小野鸭、白鹭常能看到。沿途还有许多有特色的小景观、小公园。


我们还会在停靠补给的时候去公园里转转,遛一遛狗,或者单纯看看晚霞也挺开心的!


蓝色大海积蓄绿色动能

赵坤峰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温州航标处航标船船长

2005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正式启动,我也终于盼到了大学录取通知,被大连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录取,从此与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青春几许,航海无悔。毕业不到五年,我被单派到BW公司,有阵子常跑中东—欧洲航线。从中东出发,经阿拉伯海、亚丁湾穿过红海到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到达北欧、西欧,一路上既紧张又匆忙。


当初因“欧洲低硫法令”而在地中海换油,占用了一定船期,增加了挂靠成本,当时我还不太理解。近年来我国也严格执行了船用燃油限硫令,船舶公司、科研院校等也相继推出并实施了船用燃油改造,使我由衷感到,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一定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


2014年入职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后,我也时常能感受到身边绿色低碳的变化。比如,航标电源就从干电池、铅酸电池变成了太阳能电池,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


我们的餐桌不缺“绿”

段桃才

“中远奥克兰”轮政委

蔬菜保存一直困扰着远洋船舶,再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外港口不采购伙食,所以远洋船员每天能吃上绿色蔬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今年开始,远洋船舶蔬果保鲜技术的应用,让我们航海人每餐都有了绿色蔬菜。


2021年底,远洋船舶保鲜袋送上了船,根据中远海运船员公司《远洋船舶蔬果保鲜实用手册》教材,我们结合实际,不断创新试验蔬菜保鲜方法,掌握了保鲜袋以及脱氧剂的使用方法,像上海青、油麦菜等蔬菜,采取边吃边封袋的保鲜方法,经过近半年3个航次的使用,能保存70天,新鲜度很好,依旧绿油油的。


“电子家书”纸短情长

孟庆超

营口海事局船舶交管中心值班员

许久不见的大学室友聚在一起举杯对饮,畅谈着工作中的点滴趣事,感慨万分,毕业时一同投身远洋事业,他还在坚持着船长梦,我却已经来到了VTS,换个身份与海为伴。


9年的时间不算长,但也足以让航运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刚上船时让我仰望的8500TEU巨轮,现如今已经是单船载箱量中的“小学生”。各大航运公司争先恐后刷新着最大箱量纪录的同时,船员的工作环境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还记得第一次远洋是跑美东航线,远洋手机无信号,所有的新闻仅来自于每天接收两次的amos系统邮件,使用时间也是被船长精打细算地控制,通一封家书更是要仔细斟酌,争取用最短的文字表达思念,在经历了20余天与世隔绝的日子后,终于手机在巴拿马沿岸收到了大使馆的提醒短信,激动的我赶紧给家里通了电话,不到十分钟的通话时间却消耗了200多块话费,更别想着连上蜂窝数据接个微信,真是“家书抵万金”。


现如今,船员的在船生活环境大变样,二副再也不用每次靠泊望着一堆代理新带来的航海资料而惆怅,ECDIS的全面普及,减轻了船员许多冗杂的工作;各种气导仪器的数字智能化指引,让船舶避免了许多“弯路”;“互联网+船舶”的技术应用,让船员们可以实时地互联家庭、互联社会,大大提升了在船幸福指数,减少了船员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样,新能源环保船舶已经成为现在各大船公司的关注重点,未来的航运业会继续繁忙,继续造福全球,也会承担更多保护海洋的责任。


噪音小了 环境好了

孔凡军

六安市霍邱县第二航运公司“润发1098”轮船长

我是安徽六安市13671名船员中的普通一员,40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航运发展的巨大变化。


刚参加工作时,我是在柴油机船上,噪声很大,有事要在纸上写下来,说话根本听不清。船的自动化程度也不高,船员需求量大,一艘1000吨的船需要二十多个船员。随着船舶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现在基本实现无人值守船舱,工作人员在驾驶室操作就可以,3000吨的船只需不到10名船员。


而在国家推广船舶岸电前,我们用船艏发电机给生活起居供电,噪声大、成本高,还污染环境。现在,我们的船舶都安装了岸电受电设施,使用船舶岸电噪声小了、成本降了、污染少了。


过去,船上的生活条件很差,十几个船员挤在一间房,夏天能有个电风扇吹吹已经很不错了,很多船员睡在甲板上,湿气重,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而我们现在的船上,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两个人一间房,还都安装了空调、卫星电话,有的还有电脑,船员们在闲暇之余,还能上网放松下。


特殊签名承载航海情怀

胡月祥

原中远海运集团高级船长

2005年3月,我驾驶集装箱船舶在太平洋高纬度洋区航行时,收到了一封电邮——


“船长好,今年7月11日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为了铭记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杰出贡献,鼓励中国年轻人走向海洋,让中国民众了解航海,根据交通部下属航运企业的建议,要求将2005年7月11日设为中国航海节。为了更具有说服力,要求船长在电邮‘航海节倡议书’签上名字后,马上复印,以电邮附件发给公司调度部门。”


看着舷窗外的太平洋,我激动万分,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以福船为旗舰,郑和率领200多艘各种类型的帆船,浩浩荡荡地驶向西洋。从事航海这么多年,航海人自己的节日终于要设立了。


我郑重地在“航海节倡议书”上的签名栏,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随后,我国政府在当年4月对外宣布,每年的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


后来我才知道,我是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长航集团三大航运企业为设立中国“航海节倡议书”108位船长签字船长之一,直到现在,我一直为此而感到自豪。


水手长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洪磊

“江远泰州”轮大副

十几年前,当我走出校门,投身航海事业的时候,船上还没有电子海图,也没有24小时海上网络。船上的娱乐活动除了健身外就是打牌下棋,通常消息闭塞,有时要到靠港以后才能收到家里的信息。


驾驶台值班的4个小时忙碌又充实:望远镜瞭望,雷达标绘、纸质海图定位、VHF甚高频联系沟通……忙个不停。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的海上航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双套电子海图加入后,两套独立的导航系统实时自动更新船位,24小时海上网络使得通信特别便捷高效,我们戏称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前几天,“江远泰州”轮抵达菲律宾SURIGAO检疫锚地,原来的计划是当天傍晚抵达引水站,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像往常一样,找个安全水域漂航一夜,控速到第二天早上6时抵达。可不巧的是,早上8时转向之后,我们突然遇到强顺流,速度一度从10节飙升到14.5节,结果抵港时间提早了整整2个小时。下午3时还没到,我就接到驾驶台通知,到船头备锚,随即我就上甲板找水手长。结果,当我在船头找到他时,不仅工作安排已经进行了调整,锚也已经备好了。我顿时感到有些奇怪,就问他:“你怎么知道抵港时间提前了?”他笑着回答说:“现在有网络啊,用手机APP软件一查就看到我们的信息了,自然就知道时间提前了啊。”原来,不知不觉间,我们的工作方式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只是我们没有留意罢了。


从“寒酸”到“豪华”的驾驶台

刘嘎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大连航标处“海巡15009”轮大副

大学毕业那年,作为见习驾驶员,我上了一艘八十年代德国造的杂货船——“安东江”轮。这是一艘从外国船东购入的二手船,已经服役二十多年。“安东江”轮驾驶台的电子设备非常老旧,雷达的性能堪忧。尾舱的装卸货设备是双吊杆,每次使用都需要多人合作,费时费力。


3年后,有幸在新船“卧龙松”轮上工作,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多用途船舶。驾驶台采用了综合式一体化设计,雷达性能大幅度提高,目标显示清晰、捕捉准确且跟踪迅速,接入AIS数据,大大缩短了航行局面的研判时间,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装卸设备是克令吊,操作人员只需要打开电源,检查控制面板正常,就可以启动吊车工作。操作控制室是高空的玻璃房,视野开阔,盲区减少,提高了工作的安全性,里面有空调,不怕风吹日晒。


10年后,我在“海巡15009”轮工作,驾驶台助航设备再次升级,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列装,配备了先进的电子海图。沿海渔船也安装有北斗系统,可以在电子海图上远程发现和智能识别,提前研判会遇局面或者与渔船沟通、协调通过方式,提高了航海保障效率。


更加安全+更好保障=更多希望

方人也

宁波海事局职工

1990年,我从学校毕业,成为了一名船员。那个时候当船员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虽然工资高,社会认可度跟现在比起来也要高不少,却改变不了工作辛苦的本质。


我工作的航运企业是一家国企,船龄普遍较大,船况也就谈不上有多好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去日本装货时发生的事故。当时我们的船是一艘从国外买来的二手冷藏船,船上大大小小的毛病一大堆,但最要命的还是船上的双吊杆左右两侧转速不同。这个问题直接导致在装货的时候货物发生摇晃,击中在甲板上装货的一名三副,导致其腿部粉碎性骨折。


2004年,我结束了14年的海员生涯,进入了浙江海事局。在过去这十几年里,我国的航运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我们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船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船上的设施设备和工作生活条件都得到了质的改善。而随着一系列重要的海事国际公约,特别是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生效,我国对船员进行培训,进而考试和发证,并对船员权益保障进行了制度化的规范。这些举措保证了船员的高素质,并且有效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作为一名老船员,我很高兴船员兄弟们能够在安全、舒适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作为一名海事人,我也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建设航运强国,服务海洋经济发展。


“流量焦虑”逐渐远去

陈云龙

天津海河海事局于家堡海巡执法大队一级行政执法员

在我离开学校后,原本满怀憧憬和希望成为一名船员,却在现实中体会到了船员的不易。


这种感受来自船员生涯的前几年中十分不通畅的通讯,几乎长期处于失联的状态。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仪器的更新,船舶通讯不断升级,我和家里的联系变得越来越方便。


刚上船的时候,与陆地联系不畅的记忆到现在还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时候无论是跑澳大利亚还是美东航线,和陆地联系都很不容易,例如到澳大利亚才能买一张电话卡,亦或是到巴拿马运河才能买一张流量卡,在这之后才能和家里取得联系。但是离开陆地返回船上后,就又进入了失联状态。每当这个时候,船上的前辈就会讲起以前靠书信往来的不易和跨洋电话的昂贵。


慢慢地,船上开始安装网络接收设备,一开始每个人分配100兆流量,当时感觉太少了,图片也不敢接收。后来分配的流量增多,且个人可自行购买,极大地满足了自己的通讯需求,同时,我也能随时了解和掌握全球时讯和社会热点。航海通讯的变化,极大地提升了船员的幸福感,也冲淡了船员与社会的疏离感。


新船新貌新气象

邓晓军

“浙海温州”轮机长

4月下旬,我赶到扬州新大洋船厂,准备“浙海温州”轮交船前的验收工作。第一次接触全新的绿色智能船舶,就被其惊艳的外表、先进的设备所深深吸引……


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浙海温州”轮采用了两套岸电系统——一套高压,一套低压,灵活适配港口的岸电供给。高压系统800KVA的大容量可以满足船舶停靠在码头不使用发电机时的各种电能需求。而且该系统可以带负载实现并网操作,每次切换船电和岸电时不需要断电,有效减轻了断电对设备的冲击。低压岸电可以自动调整相序,省去了老旧系统需要再次停电换线的麻烦。


主机选用了最先进的MAN 6S50ME-C9.7 TII电喷主机,经济航速下主机燃油日消耗量仅12t左右,大大减少了碳排放量,节省了燃油费用。


这艘船舶的海水冷却系统采用了智能变频系统,该系统能精准监测海水和低温水的温度以及压力,使用变频器实时调整海水泵的输出功率,在保证低温水能被有效冷却的同时,降低了海水泵的负荷,而且使用变频器启动海水泵马达几乎对电网无冲击,既高效又保护设备。这样先进的设备在“浙海温州”轮不胜枚举,比如可以降低风阻的飞机机翼式扇形驾驶台、减少涡流损失的螺旋桨导流罩和消涡轮,所有的设计都围绕着节能环保、高效减排的理念设计。


新船新动力,新人新气象,我将与“浙海温州”轮一起,共同为浙江省海运集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智造”改变船舶样貌

刘胜芹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大连航标处“海巡15016”轮见习三管轮

人生第一次见到大海,是在读了海事大学之后。毕业时,面临人生的岔路口,我选择到海巡船上做一名轮机员,从此开始了我的别样海员生涯。


工作以来,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在船奉献半生的船长、“老轨”,从他们口中、从老照片里,我了解了航标船的发展历程——早先的航标船是从海军接收而来,在恶劣海况下吊放舢板作业,涌浪常常浸湿工作服。后来伴随着我国造船能力的提升,各式各样的专业船舶、中型航标船、航标夹持船等不断列装,标志着海事航保发展进入快车道。此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船舶上的应用,机舱设备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为我们营造了更好的工作环境,也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船员在住舱就能监测机器运转情况,在集控室就能遥控各种设备。而如今“中国智造”正在改变船舶样貌,助力世界海事科技进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产主机、国产发电机等成为了第一选择,船舶设备的发展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我相信,未来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将使得这“流动的国土”更加如温馨的港湾一般。


硬件更“硬” 软件更“软”

张春晓 

中远海运物流挂职政委

依然清晰地记得,1992年满大街传唱着郑智化的《水手》,怀揣着对未来的希冀和憧憬,带着对大海的向往,我离开海校踏上远洋船舶,首航赴德国汉堡执行运输任务。弹指一挥间,我的航海生涯已三十载。


30年来,我们见证了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了人民幸福生活的变迁……也在第一现场见证着我们的远洋船舶越造越大,从过去的万吨巨轮到现在的40万吨VLOC;船舶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航运技术不断迭代更新;人们也更加关注环境安全,针对海洋环境升级了公约提高了要求;而我,也在这30年里不断成长,从一名水手成长为一名船长。


印象最深的是1992年冬天,经北太平洋去美国拉粮食,受高纬度冬季季风影响,船舶以8节速度两天才通过日回归线,横摇最大幅度达37度,因船小压不住浪叠加纵摇,船舶剧烈的筛起来,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都错位了,不怎么晕船的我也呕吐不止,仿佛从地狱走了一圈。随着船舶大型化、数字化、智能化,提前规避恶劣天气能力加强,海员航海更加安全、稳定和舒适。


同时,如今的航运业向节能环保理念转变、管理要求更严格、技术迭代更新。从统一回收到垃圾分类回收,船舶增加塑料垃圾粉碎机,细化对塑料垃圾的处理方式。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各港口对垃圾管理的检查力度和频次也在加大,对各类记录簿的一一对应关注度更高,确保垃圾处理程序更规范和环保。


来源:中国水运报

责编:尹宇龙

审核:洪波


重点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