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古佛、低诵、流年
步入庭院
绿蔓爬上斑驳的瓦砾
地面铺的青瓦裂开细小的纹路
古钟静挂,钟声依稀回荡在耳边
前方一株菩提脉络清晰
静立小院一隅
抬起头,天空一如水洗
如古刹一样,静止在时光之外.
.....
这里是位于北京西南70公里
房山区境内的白带山下
......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后改称“云居寺”,寺院占地面积77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中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寺院座西向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
“因经而寺,寺以经贵”,这是云居寺的一大特色,谓之“三绝四宝”,三绝是指石经、纸经、木经板,四宝是指铜佛像、佛舍利、千年古塔、古钟,都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共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石。
石经地宫里的石经早期是在土里埋着的,在1942年日本人飞机轰炸云居寺的时候,南塔被炸毁,但是非常幸运的是南塔被炸毁之后,里边透露了一块碑记,在碑记上记载这样一句话: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宫有石经碑4500条...通过这句话在塔的四周开始挖掘,在1957年8月7日下午就出土了辽代和金代的10082块石经。它不仅包含佛教研究、政治史、社会经济,在文化、书法艺术等方面也是极其丰富的历史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它被称为是继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之后又一个千年工程,是举世闻名的中华文化奇迹。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强调,说《房山石经综合保护工程方案》的批复是房山石经保护的一个里程碑。
居寺保存的《龙藏木板经》又称为《乾隆版大藏经》,从雍正11年到乾隆3年,5年雕刻了7万多块。已经有300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收藏环境的变化包括文革时期的破坏,当时很多木经板也遭到了损害。
云居寺在2016年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对纸经和木经进行了基础病害的调查,在一年半的基础病害调查过程中发现了纸经和木经在几十年辗转的过程当中,一共有27种病害,对于这些破损严重的这些部经和木经我们根据它的病害情况做了纸经和木经记录性保护方案,并且得到了北京市文物局和国家局的批复,并且争取到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为期三年对我们的纸经和木经进行抢救性的保护。
云居寺现藏明代纸经2万2余卷,这些纸经数量之多、种类之全,为国内各大名寺所罕见,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因纸经“薄如蝉翼”,修复的过程也需如履薄冰,“安全性”是纸经在修复过程中首要遵循的原则,每道工序在开始前都要有安全预案、修复中有保障、事后有评估。
截止到2020年底,云居寺的纸经已经修复了327册。从有虫蛀,有板结现象,到了现在完完整整、修旧如旧的程度,这是非常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