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摩崖石刻蒙山大佛披上800斤巨型僧袍
2013年10月1日,山西太原蒙山大佛被披上了一件重约800斤的僧袍,颇为壮观。蒙山大佛始建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像高约66米,是中国年代最久的摩崖石刻大佛。
南朝历史上有个叫高洋的皇帝,他曾经在全国各地大修宫殿以供享乐。有一天,他决定在别都晋阳开凿一尊绝世仅有的大佛,大佛将经历千年风霜而遗留后世以彰显自己的功德。高洋征召天下的农夫开工动土,先在晋阳蒙山建立开化寺,又于北峰依山开凿佛像。这尊大佛被称为“西山大佛”,又叫蒙山大佛。从动工之日开始,百万农工日夜不休,晚上照明用的油灯布满整个山头,连山下的晋阳宫都照亮了,到了冬天就用开水和泥,以保障工程的进度。然而直到高洋逝世,大佛还没有竣工。随后四代君主更替,修建大佛的工程始终继续,历经二十余年,到高洋第五代孙高纬执政时,这项浩大的工程才算完全结束。
一百多年后,大佛作为福瑞的象征,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唐高祖李渊当年留守太原时,据说有一天,他前往参拜大佛,回家便梦见佛光普照。李渊认为这是祥瑞之兆,是上天的启示,于是坚定了自己灭隋之志,他随后起兵晋阳,开始了自己的雄图霸业。到唐高宗时期,高宗和皇后武则天相携游玩,面对大佛的雄壮伟岸,不禁连连称奇,赞叹不已,于是立即下旨要恩赐大佛两件袈裟,以显圣德。为了制作这两件特殊的袈裟,长安城里的缝纫工匠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制成的袈裟上点缀的珠宝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在快马送到晋阳之后,当地官员在百万民众的瞩目之下,为大佛举行了盛大而庄严的披袈裟仪式。
从此,大佛受到万民敬仰,光耀四海,即使是唐武宗灭佛之时,它也受到格外的恩宠,毫发未伤。后世帝王更是不惜民力财力对大佛大加修整,甚至建造佛阁百余间,几乎将高近二百尺的大佛掩盖在其中,前来瞻仰的民众络绎不绝,香火鼎盛,非常热闹。然而,即使再坚固的建筑也抵不过岁月的常年侵袭。经历千年的风霜侵蚀,昔日的亭台楼阁早已残破倾毁,曾经显赫一时的大佛也逐渐被残砖破瓦、乱石飞沙掩盖起来。即使有着诸多有关大佛遗迹的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更有千千万万痴迷于大佛魅力的人们寻寻觅觅,千百年来始终没有人见过它的真面目。大佛就像蒙山的风沙一样随风飘散,不知道沉积在何处,曾经黄然如山的神秘石刻仿佛一夜之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历史的车轮走到20世纪80年代,在山西太原市南郊区地名办公室的地名普查中,有一位热爱文化工作的老人通过细致的搜寻考证,终于发现了失踪多年的大佛踪迹,蒙山大佛经过世纪的磨难,终于渐渐露出端倪。老人名叫王剑霓,在一次太原市南郊地名办公室主持的地名普查中,“大肚岩”这个名字映入王剑霓的眼中。在实地勘察过程中,“大肚岩”所在的山势陡峭,背山而立,突出的那块山崖犹如挺立而出的大肚子。同时,从当地百姓口中,王剑霓了解到这附近有不少地名中都有“寺”字,当年这里应该有大量寺庙存在,而在之前的探访中,王剑霓曾在蒙山附近发现过一块残破的碑文,经考证正是五代时期刘知远所写的《重修蒙山开化庄严阁记》,上面赫然记载着在“寺后一里”有尊大佛!
种种线索联系起来,王剑霓大胆猜测,“大肚岩”就是消失的大佛所在地,“大肚”是真的佛肚,只要认真勘测一定能找到大佛的真身!兴奋不已的王剑霓找到当地有关部门进行实地清查。勘测得到一个大致的概况:“大肚岩”处有尊大佛石像,头部已经消失,而胸部以下都被埋在山石之中无法清理。经过大致测量,佛胸高约五丈有余,宽约八丈,颈部高达五尺。从大佛颈上眺望,可见二十里外的整个古城营村(即当时晋阳宫的所在地),与史书上记载的蒙山大佛地理位置十分符合。
与此同时,和王剑霓有着同样志趣的另一位老人也在寻觅着蒙山大佛踪迹,他就是退休在家的李晋祥老先生,从荒山野岭的搜寻到地理史志的查找,李晋祥也在寻找大佛真身的道路上摸索着。当听到王剑霓的发现后,他亲往当地实地勘察。眼看着风沙雨水的肆虐,岩石基体日益风化,岩下采矿挖掘造成坍塌危险,佛身上更是青苔蒿草密布,再不着手保护发掘,蒙山大佛将面临真正的灭顶之灾! 2005年,在老人的多方走访下,山西省文物局立即督促当地政府进行大佛的保护工作,至此,沉睡600余年的蒙山大佛得以重见天日,重新绽放异彩。经历千年风霜,凝聚无数工匠心血的蒙山大佛,端坐于蒙山南麓的石崖之间,以宽阔的胸怀迎接着四方拜谒者。在它身上,仍然有着无数的未解之谜,它是如何建造而成?又是什么原因使它消失?那些数不清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继续发掘!
蒙山大佛位于山西太原晋源区金胜乡寺坻村西北二里,蒙山北峰的大佛初建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元),佛像原高二百尺,约63米,比四川乐山大佛略低,建造时间上却早了162年,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羊大佛高10米。元末(1386年)寺毁,佛像相继遭到破坏。遥视雄伟壮观灵气十足的大佛显赫近千年。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在蒙山建寺,锡额开化,凿石迎溪,依山刻像,历时二十多年,纬时凿成,凿像时”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宫指“晋阳宫”。 大佛两侧拟有各四尊稍低于大佛佛像形状的佛形。大佛正面有一平台,其基面佛颈高约33米。本台上现存有建筑遗迹,面宽之间约15米,有门墩石和地基,彩色画面瓦片依稀可见,建筑遗迹之北有一龟跌,可惜碑已不存在,明显可见被人取走。有的人说可能流落在海外。 隋文帝杨坚的两位儿子,为使父皇高兴,在孤守晋阳时大肆修建寺庙。杨广为晋 王时改开化寺为净丽寺,杨俊为并州前总管时,修建蒙山大佛开化寺大佛阁。隋末李渊任太原留守时,常来拜蒙山大佛,更称开化。蒙山大佛从此与李世民父子有着不解的渊源。 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于显庆丰年(公元660年)巡幸晋阳故地,来瞻礼蒙山大佛。两年后又派吏使赐大佛袈裟,披袈裟时,五色光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轰动并州,轰动全国。 遥想当年李渊、李世民父子、武则天父女及高宗,皇后武则天朝拜蒙山大佛的盛况……。 2007年1月26日上午,著名导演张艺谋、富士康老板郭台铭兴致勃勃地视察了山西太原晋祠和晋源新城等地。据悉,张艺谋此行,是为拟议中的大型实地情景剧《印象晋源》而来。 据悉,张艺谋导演是应郭台铭的邀请来到太原的,此行是为“‘华夏文明看山西’影视文化城”今年落地晋源而来。时任山西省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于幼军,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会见了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著名导演张艺谋一行。
有关人士还透露,张导此行是为了拟议中的大型实地情景剧《印象晋源》。该情景剧是为10月第二届“晋之源”文化旅游活动周而准备的,届时央视《同一首歌》也将前来。 张艺谋先生、郭台铭先生对太原的文化产业带动观光旅游业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如果张艺谋先生能把太原文化背景为题材的影片《李渊父子》的筹拍,能将蒙山大佛搬上银幕,那将是一个大场面、大气势,蒙山大佛将会真正在全世界一举轰动,一夜成名。 从佛教文化来说,隋唐时期,晋阳佛教文化佛法颇盛,高僧云集,曾为中原重要的佛教都市。 从唐朝到后汉的四百多年间,历任太原守吏都在布施维护蒙山大佛。因而蒙山大佛,在百姓眼中地位很高,也很有灵气,在皇家的眼中,形同国庙,对此大师云集,高僧如云,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据民间传说,日本人,韩国人及东南华人将蒙山大佛称为交城山蒙山大佛,尤其日本佛教界,更是推崇蒙山大佛,一是蒙山大佛看天龙山石窟大佛近,二是日本佛教界认为交城蒙山大佛是历史悠久居中国佛像之首。十六大之后,国泰民安,经济发展,为传承传统文化带来历史的机遇,山西省继煤炭大省之后,要打造文化大省的宏伟目标。太原市第九次代会上,响亮喊出用文化来服务全省,吸引世界。从此,揭开蒙山大佛神秘面纱的序幕真正拉开。 有几位有志揭开蒙山大佛神秘面纱仁人志士,他们是: 前期是发现蒙山大佛的民间学者王剑霓(现年82岁),他在区政协会上每次都提出议案,呼吁保护开发蒙山大佛为第一人。 第二人是原南郊区委书记李海恒(原政协主席,现任太原市文化产业促进会会长)。 第三人便是晋源区第一任区委书记范世康(现任太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城市以文明方式呈现给世界最为生动永恒的神态和神韵。他任晋源区委书记时,无数次上山考察朝拜蒙山大佛,上北京,请专家,呼吁抢救蒙山大佛,由于建区伊始,经费、精力,他痛心疾首,苦于保护没有经费,去开发既没经费,也没有上下人更大的支持。后出任太原市副市长的几年里,他梦想开发的蒙山大佛又沉默了几年。只是有时偶而在媒体简单报道。 真正慧眼识宝保护开发蒙山大佛的是学者型、文化型的,很想用文化打造一个省(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电视剧乔家大院,都是他的心血与杰作),一个有远见卓识之人是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后主政太原的现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他是第四人,也是决策者、大手笔、大气魄、大气势与历史上名人相称的文化人。他的宏伟大计是为太原打造文化名城,他认为文化是照耀城市发展的光芒,更是最主要的倡导者、开发者、决策者。他大气,大度,大气魄,大气势。他想着晋人吃煤之后吃什么,他要抓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 佛修复完成后,我希望能够建立一套大佛保护监测系统,随时监测大佛的状况,把一些隐患消除在萌芽时期,进而更加有效地保护大佛。第三大佛保护开发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效益,希望大佛的历史文化内涵,又能满足百姓多元的信仰需求,还能保证开发单位的利益,充分展示现代科技成果。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张晓雨研究员认为:大佛的风化、破坏情况非常严重,从裂隙和危石可以看出大佛本体具有明显的外张力。初步分析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岩体的材质和透水。对于蒙山大佛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我建议,首先是采取保护措施,对岩体进行灌浆和裂隙填充,加固处理;其次分析岩体产生外张力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岩体继续倾斜;最后待大佛本体保护工作完成后再进行开发。在这个问题上我建议,应为蒙山大佛安置一个大小、尺寸、材质同大佛本体相协调的佛头,只有这样大佛才能给人一种整体印象。至于采用何种方式安置,还需进一步论证,但总的原则是,不能使大佛本体承重。听范世康部长介绍,太原市委市政府、晋源区都十分重视蒙山景区的开发。在经常听到申维辰同志在打文化战略,这次更是大佛真正文化特色打对了。蒙山大佛的开发将会轰动世界。蒙山大佛将会成为太原山西吸引世界的新名片。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田东辉副所长认为:昨天听范世康部长介绍蒙山大佛的有关情况时,就已经对蒙山大佛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今天宝地瞻仰蒙山大佛时,心潮异样澎湃,蒙山大佛真是世界佛教史上的一大奇迹。对于这一艺术瑰宝如何保护呢?我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建议:第一蒙山大佛是一尊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摩崖石刻大佛,它所承裁的历史文化是其它大佛所无法比拟的。但目前大佛的毁损情况十分严重,整体形态不堪入目,所以我认为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大佛进行抢救性保护。第二蒙山大佛周边所独有的地貌特征,无论是定位于晋阳文化还是并州文化,它的旅游景区地位都不需再经辩证。因此,对蒙山大佛进行保护开发时,应把其周边在内的所有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争取把它做成一个既能体现当地地理文化特征,又能满足信众宗教信仰需求的全国著名旅游景区。第三,大佛究竟恢复到哪个历史时期的形貌,还需要进一步斟酌,待充分论证后再对其进行修复。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保护研究所马振华所长认为:根据大佛目前的现状,我建议:第一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要作详细规划,不能盲目保护;第二应对大佛本体和危岩采取紧急保护措施,以免造成更大的毁损;第三应修建用于攀高的云梯或桟道,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考察研究和修复开发工作的进行,另一面能够避免因攀登岩体而给大佛造成的人为毁损。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严林奇副所长认为:从目前来看,大佛虽然残缺,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它那雄健、遒劲,秀雅、飘逸之美。鉴于大佛目前的状况,我建议:第一应为大佛安置一个不太具像,能给人留有想象空间的佛头,佛头的材质应与大佛本体相协调。第二蒙山大佛周边所特有的地貌充分体现了当地的地理特征,这是在其它地方所没有的。所以我认为应保持这里的植被特征,不要进行大规模的变动。第三蒙山大佛下面的停车场过于窄小,与恢宏大气的蒙山大佛极不协调,应对其拓宽改造;第四是蒙山开花沟,应当列为煤炭禁采区。 经过5个月的精心修复,2008年1月26日,蒙山大佛(又名西山大佛)新筑的佛头安放完毕,这标志着蒙山大佛的修复工程正式完工。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的蒙山大佛终于以完美的姿态亮相世人面前。 刚刚修复完工的蒙山大佛坐高40米,通高(大佛站立高度)66米,大佛两耳齐肩,双目微睁,背依群山,盘腿而坐,其中新添的佛头高12米、直径8米,重约140余吨。文物专家介绍,为蒙山大佛选定的佛头式样,是参考当地上世纪50年代出土的北齐佛头造像式样确定的。此前,由于风化、开裂严重,再加上岩石裂隙造成的空洞太多,文物部门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已经采用锚固灌浆方式,对佛体本身进行了加固,共灌浆450余吨。 蒙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多公里的蒙山景区,始凿于北齐时期(公元551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曾携皇后武则天到此礼佛,并于两年后做成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为大佛赐披袈裟。这座被专家和学者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巨型摩崖佛像,不仅高于已被炸毁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而且比四川乐山大佛还要早162年。2006年,为振兴旅游产业,实现绿色转型,晋源区决定重新开发蒙山景区。此间,为了修复大佛,专门聘请中国地质大学专家组,对大佛及其所处区域进行了地球物理和工程地质勘探。经过两个多月的野外作业和实验,确定了大佛加固及修复方案。在修复过程中,为确保“复出”的大佛既能发挥商业价值,又能保持完整的文化价值,晋源区还曾多次邀请全国各地专家为修复工程建言献策。 修复完工的大佛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佛教界、学术界和关注净土宗早期道场研究的外国友人,都曾先后来蒙山实地探访考察。 从2007年3月始,已累计投资近3亿元组织修复了蒙山大佛、开化寺后殿、拜佛古道等人文景观。各级政府还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对蒙山景区内的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截至2012年,先后关闭了大佛景区内的三座煤矿、一个水泥厂和10余处采石场点,杜绝了非法采石采矿行为。实施了地质灾害治理,对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进行了大力度治理。累计栽植各类苗木80余万株,完成了景区水源井及附属工程,并对大佛脚下的开化沙河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 2013年10月1日,中泰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有着“天下第一佛”之称的山西蒙山开幕,泰国高僧、华宗佛教副尊长仁晁大师现场祈福诵经,为世界民众祈福。 当日的蒙山充满着中泰两国文化元素。仁晁大师称,泰中两国的佛教文化各有千秋,相互尊重。泰国素有“黄袍佛国”美誉,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更承载着泰国文化的主流,泰国文化厚重而深远。 泰国文化尤以佛教文化著称,以“千佛之国”闻名于世。“中泰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仅能促进中泰两国文化、艺术的交流,还能增加中泰两国贸易往来,使中泰两国互通有无,共同发展、进步”,主办方称。 山西蒙山大岩寺监院一伟法师称,中国佛教由印度传入,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蒙山大佛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著名代表,通过这次的中泰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仅能将山西蒙山推向世界,更是将佛教文化发扬光大”,一伟法师说。 当日,蒙山大佛身披崭新金色袈裟,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据介绍,金色袈裟重达800斤,由工作人员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完成搬运、为大佛穿袈裟等工作。 中泰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于1日至7日在山西蒙山举行,活动主要有中泰文化艺术交流、泰拳竞技表演、佛牌佛品佛具博览会、素斋文化体验、泰式鱼疗体验、景区放生、中泰绿化种植许愿等。 “蒙山大佛披上巨型僧袍”的消息,一时成为舆论热点。 “最大僧袍”引来议论纷纷 10月11日,与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的热络相比,蒙山景区游客并不多。自驾游的一家人在山道上嬉弄着,青年男女拿着手机找着角度在拍景区的任何角落,景区门口上有结伴而来的老年人刚刚下了公交车,正在和进入景区的接送车讨论路线和价格,也有团队来旅游的正举着条幅在山脚下合影。 走到景区的中心位置蒙山大佛脚下,游客才都有了一个诉求,很多人在打听“穿上金装的大佛在哪呢?”得到的却是一个让游客不免有些失望的消息,大佛就在眼前,但“金装”已经褪去。 尽管如此,在蒙山大佛脚下几个拍摄“旅游纪念照”的地方,“穿金装的大佛”照片仍然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十一黄金周期间,“穿金装的大佛”成了蒙山大佛最显赫的“招牌”,这个平时并不被游客熟知的地方罕见地排起了长队,“大佛前的空地都挤满人了,连照相都是排队照相”黄超说。很多游客都是从新闻中、网络中看到了“大佛黄袍加身”的消息赶来一睹为快的。 “现在大佛的黄袍去哪了?”游客纷纷咨询,一个工作人员斜靠在椅子上,既自豪又有一丝戏谑地说“你们来晚了,看不到金装大佛了,前天晚上一阵大风,‘大佛’自己把衣服给脱了”。 这句玩笑话引起众人一阵开怀,这个号称世界第一高的释迦牟尼佛露天坐像光僧袍就重达400公斤,“穿和脱”并不是那么容易。这座大佛为何要穿“金装”,这“金装”又从何而来,一时间引发颇多猜测。有网友认为,耗资巨大做这样的事情,是景区搞的“形象工程”炒作,目的是赚取门票收入;也有人对“佛袍”的制作经费质疑,“是否是拿公款来作秀”,“黄袍加身”的大佛远离了清静,陷入喧嚣之中。 10月8日,腾讯网下设的视频节目“新闻晚八点”中,将“蒙山大佛”的巨型僧袍称之为“遮羞布”,节目称大佛管理方这么做可能只是为了遮住大佛早已风蚀的躯干,此视频在网络上获得33万次的播放率,“遮羞”的说法一时成为主流,实名认证“《地球》杂志执行主编”的姚鹏飞在自己的微博上持同样观点,将矛头直指蒙山大佛景区管理者。 而与蒙山大佛“黄袍加身”另一种不同的说法也在流传。10月1日到7日,景区举办了一场“中泰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有人认为大佛穿“黄袍”是为迎接参加此活动的泰国来宾,在活动主办方发布的新闻稿中,有泰国是‘黄袍佛国’等的文字介绍。 78岁居士捐赠僧袍 “一半是高兴,一半是苦恼”,对于“黄袍加身”的大佛的网络热议,蒙山景区管理中心副主任牛丽说。蒙山大佛引起了这么大的关注是她梦寐以求的,但对于网络上的种种质疑说法,牛丽很不满意:“很多都是没有实际调查的谎言”,10月9日下午,当地起了风,为了避免大佛的“僧袍”被大风损坏,蒙山景区管理中心将穿了9天的巨型僧袍脱下,大佛又露出原本面目。 “大佛穿金装根本不是‘遮羞’,蒙山大佛2008年开放后,一直都是保持着露天原样,即使进行的修复保护工程,也是修旧如旧保持历史原貌,怎么会用一件‘僧袍’去遮羞呢”。谈起大佛“披金装”的由来,牛丽说,在9月中旬,“山西省文化合作中心”和“山西商业联合会”找到蒙山景区,希望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做一次“中泰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推广蒙山,另一方面增加国际佛学交流”,由蒙山景区提供场地服务,蒙山景区从开放后一直是山西为数不多的免费景区,“就是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蒙山大佛”。 谈活动安排时,活动主办方提出“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要为大佛披一件僧袍”。“给佛像敬献披风、僧袍”是佛学文化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在寺庙中也常有信众捐赠,来表达意愿。但由于时间匆忙,一时间难以定做下如此大的“僧袍”,主办方想放弃此事。 得知此事后,蒙山景区管理中心想到了自己景区仓库里,就有一件已经做好5年的“大佛僧袍”,是一位当地居民捐赠给景区的,从来没有穿过。景区管理中心联系到这位捐赠者,得到其同意后,这才给大佛第一次穿上“金装”。 牛梦初是太原万柏林区后王村人,今年已经78岁高龄,谈起这件“巨型僧袍”,老人兴致勃勃。从小就在蒙山长大的牛梦初童年是伴着“大佛”故事长大的,“那会儿还没有发现这个大佛,但故事很多”,他和小伙伴们常常到蒙山来玩。 上世纪80年代,蒙山大佛被学者王剑霓发现,2006年,当地政府聘请专家对蒙山大佛进行全面保护和修缮。看到大佛重现人间,这让牛梦初激动不已,他想为大佛做点事情。“我当时是一个工厂单位的司机,没事就跑到蒙山来看,拿着笔画”,牛梦初想到了寺庙里的佛像常常有信众敬献的披风僧袍,他想为大佛捐赠一套僧袍“将来大佛开光的时候可以用得上,这么大临时去做肯定做不了,得提前弄”。 100个工人耗时半年手工制作 牛梦初已经破损的塑料笔记本里,有十多份他手绘的“大佛僧袍”设计图,从2007年开始,他前后修改了一个多月。设计稿完成后,牛梦初开始寻找生产厂家。“那会儿想得简单,觉得有2000块就够了”,但找了很多服装厂,一看大佛的体积都摇头说做不了。牛梦初找来了女儿帮忙上网去找,终于在浙江找到了一个大型绣品厂愿意做。 2007年5月,这家绣品厂的厂长李如敏亲自来到太原,在牛梦初老人的陪同下来到了蒙山大佛。“看照片的时候就觉得难度挺大,等到了现场发现基本是没办法下手”。回想起那次“量体裁衣”,李如敏记忆犹新。“大佛当时是半座山,站在下面根本没法量”,牛梦初带着李如敏爬上了山头,拨开灌木丛,走到佛背后的山头,然后用绳子拴好石块,从山头再垂落到大佛的手部。 两个人一共量了两天,大佛爬了不知多少次,最终将僧袍尺寸量好。“这应该算是世界上最大的僧袍了,我的厂房10000平方米,但我都心里没底”,带着测量好的数字,李如敏回到了浙江,经过计算,僧袍将做成两件披风式样,一共要用掉2000米绸缎,而牛梦初根据佛教文化的要求,还要在大佛僧袍上缝上48朵莲花,88朵祥云。 “一朵莲花就像平时一件成人的衣服那么大,全是手工刺绣上去”,李如敏算了一下仅成本就需花费3万多元。这个价钱对于工薪阶层的牛梦初来说是笔巨大的费用,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为了达成心愿,牛梦初召集了全家祖孙三代人“开会”,共同完成了这个心愿。大家你三千、他五千,最终,全家12口人凑齐了这3万多元。 “这件僧袍制作一共花了半年的时间,我工厂的100多工人全部上手了”,2008年3月,巨型僧袍交到了牛梦初手中,足足一辆中型货车才能拉下,牛梦初将僧袍捐赠给了蒙山景区,等待大佛开光时启用。2008年5月,蒙山景区正式开放,但蒙山大佛一直没有开光,5年来,僧袍一直存放在景区的仓库中,直至今年十一重现天日。 负责给大佛穿这件僧袍的高强说“它就像一个披风一样,是从两面披上去的,光这一面是400斤,两面加起来是800斤,我们往山上运输的时候,分两趟运输上去,一共十几个工人干了一天一夜才给大佛穿好衣服”。 “完美策划”背后的“麻烦” “蒙山大佛披上巨型僧袍”,“800斤金袈裟穿上佛身”,穿好僧袍的蒙山大佛一露面,就引起了众多关注。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韩忠老师说“蒙山大佛通过这样一个策划,在短时间内极大提高了知名度,活动本身与景区文化也一脉相承,这是山西旅游营销最成功的一次,堪称完美”。一些数字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蒙山大佛披僧袍”之前,百度搜索“蒙山大佛”共有50多万条信息,且大多是景区的普通信息介绍,而在10月11日,记者再次搜索“蒙山大佛”时,共有160多万条信息,其中仅“蒙山大佛僧袍”就有50多万条信息,增长了一倍还多。“我们这次真是无心插柳”,蒙山景区管理中心副主任牛丽说,“活动我们只是提供场地,大佛穿巨型僧袍我们也只是听从捐赠人的意见,景区几乎没有做任何的宣传”。最早报道此事的公共媒体是中国新闻社的摄影记者韦亮,他说自己事先并不知道此事,是到蒙山去参观时才看到的“大佛穿上了僧袍”,拍摄发布后成了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更广泛的是在自媒体上的传播,微博、微信,游客自拍的“大佛金装”比官方报道来得更多。 景区内不少游客说“大佛披巨型僧袍,从来没见过,很稀罕,希望这个活动能成为一个固定项目,让更多的人领略到这种奇观。”没有看到此景的游客不免有些遗憾。“下次再披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牛丽面有难色。景区没有想到会有如此多人关注此事,当网络热议蜂拥而来,一些不实的谣言在网络上开始流传。有人说:“景区炒作是为了卖门票,在网络上、太原火车站附近有人卖景区的半价票”;有人说:“看巨型僧袍的人太多引发了旅客滞留”……于是当地政府连夜开会展开调查。牛丽说“景区从开放到现在一直没有收取过门票,十一期间只是游客数量多,但也没有发生过游客滞留”…… 对景区的管理人员来说,一次又一次去辟谣,让他们烦不胜烦,“没人关注就没有这么多事,结果一件大僧袍等于给自己找了大麻烦”。 历史终将过去,但历史永远不会湮没。
在当今转型发展、文旅强省背景下的三晋大地,我们拭目以待蒙山大佛的快速发展及再度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