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卸甲坪土家族乡黄林桥集镇,紧邻红沿河瀑布下一百米处,横跨小河两侧,有一座充满古风韵味的石质双拱屋桥,这便是美名广为流传的“黄林古桥”。该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初为简易桥,清乾隆年间,改建为土家风格木质桥,该桥历经两百余年风雨的洗礼,仍巍然不动,所以又称为“民俗风雨桥”;1939年,该桥惜毁于战火;2004年,在省民宗委大力支持下,卸甲坪土家族乡人民政府在古桥原址上重建此桥,并依据传说故事命名为黄林古桥。 古桥全长48米、宽7米,桥体呈三墩两跨结构,两孔的净跨径和矢高相等;桥下孔内设有走廊,人们可感受到与桥上不一样的风景;桥廊采用穿斗式组合结构,榫铆衔接的梁柱体系,由36根红色的石柱撑起整个屋亭;桥廊内正上方悬挂着四块匾额;桥两侧各印刻着两幅对联,暗含本地历史和人文的深意。古桥集亭、桥为一体,牌楼高耸醒目,四角飞檐翘首,青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充分展示了人们精湛的建筑工艺。 鄂湘两地的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楹联墨宝。在古桥两侧上方,行书“黄林古桥”四个大字十分醒目,这是知名土家民俗文化研究专家、省民宗委原主任郭大孝同志所题的桥名。 在古桥西北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山歌已颤菜花巅,情融土汉;下联是:瀑布长悬古桥畔,襟带湖湘。这幅对联由松滋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熊韬撰,由松滋市书协名誉主席吴文甫题,大意是卸甲坪土家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建立了浓厚的情感,唱出的山歌声让油菜花都为之颤动,牛车垱的瀑布常年悬挂在廊桥边,流淌的水流像一条纽带连接着人民的心灵。 站在桥上,可以领略红沿河瀑布飞流直下的壮阔场景,河道两边岸上绿树成荫,可供人们闲暇游玩,观赏风景。桥廊内正上方悬挂的四块匾额分别是由湘鄂两省书法大家所书。“泽被深溪”由松滋市书协名誉主席吴文甫先生所书,寓意着这是深溪土司恩泽满布的领地;“秀屏巴楚”由澧县书协主席陈兵书先生所书,寓意着卸甲坪像一道秀丽的屏风,向巴地展示着楚文化,同时也向楚地展示着巴文化;“鹊渡云骈”由五峰县书协主席曾庆福先生所书,这是形容来卸甲坪旅游的车辆像飞渡在天上银河中的鹊桥之上的喜鹊,来来往往热热闹闹;“廪君遗爱”由松滋市书协名誉主席杨君先生所书,表达了土家人民永远追怀土家族远古首领廪君的德行与仁爱。 桥东南侧也有一副对联,上联:秀岭回环,临涧罡风腾白虎;下联:覃庄和睦,浮关紫气现青牛。该对联由松滋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熊韬撰,由松滋市书协名誉主席杨君题,该对联意喻着黄林古桥就像一头凛凛生威的白虎,飞跃在秀美的山岭之间,淳朴和谐的覃睦庄社区附近,时常能吸引一些大德高士来此驻足传道。联中白虎是土家图腾;“青牛”一词一语双关,既指大德高士的坐骑。也指修建牛车垱时,民众拉车的牛。 美丽的黄林古桥背后,还有着一个感人至深的传说故事。明朝洪武初年,朝廷提倡“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政策,有一精干的江西小伙与瞎子母亲移民前来,两人相依为命独居在河东荒树林中。村民们不知道他们的姓氏,因他们住在那荒山林子里,大家便管小伙子叫“荒林”。一个暴雨天,荒林在山中种地去了,突来的山洪冲走了他正在河边取水的母亲。荒林悲痛至极,立志要在小河上架一座石桥。他成天凿石不止,这种坚韧不屈的精神感动了正游春途经此处的手艺人祖师鲁班先师的小女儿兰花,兰花聪明伶俐,自幼跟父亲学了一手架桥好艺,遂两人结为夫妻共践建桥梦。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周边方圆数里的百姓,大家无偿前来投入架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苦战五年,终于建成了一座富有地方民俗色彩的风雨大桥。石拱桥架起了,为了方便行人歇风避雨,大家又一鼓作气在桥上架起“房子”,让这桥成为名副其实、具有当地特色的屋桥,既实用又美观。竣工庆贺日,大家为了表达对荒林的感谢,以荒林名字为桥名,后因“荒”废也,遂以谐音定桥名为“黄林桥”。 说到这,不得不提到相关的另一个故事——“兰花豌豆”。荒林娘子兰花发明了烧烤蚕豆的方法:先将蚕豆用水浸泡透,用剪刀将每颗屁股头剪一小口,再用清油文火炸熟,吃起来酥香可口,后来再发展到用糖精浸泡透则香甜可口,用盐水浸泡后油炸成咸味,这些制作方法使之成为了一道下酒佳肴。但不管怎样变更口味和做法,当地人人都叫它“兰花豌豆”。这恐怕是当地人们世代不忘荒林和兰花为民修桥、为民造福积德的缘故。 黄林古桥曾是上通巴蜀、下达湖广的交通要道。如今,充满浓郁土家风情的风雨屋桥已成为一处独具民族特色的热门旅游景点。平日里的古桥,中间通道上车辆来来往往,两边桥廊中行人熙熙攘攘,时常有土家幺妹在红沿河瀑布旁对着古桥放声高唱,将优美动听的土家民歌唱给远道而来的游客朋友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