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范明甫:从“想得到的美丽”到“走得到的景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6 23: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323次分享

“想得到的美丽”到“走得到的景点”

/范明甫

读书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从2011年版到如今的2022年版,已经走过了20多年,说实话,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断断续续读过一部分,但是始终没有通读完,在后续的学习与教学中逐步的有更多了解,当时的课程目标是“四基”“四能”。近几年,每次上课都会考虑这些目标,有意识的参考这些目标,以期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今年新版的数学课标出来,就迫不及待的找来看有什么变化,接踵而来的是网络上的课标解读的视频。放暑假前,学校买来了新课标,加上这学期要讲的课比较多,就想看到新课的新要求,从学校先行借了一本来看。

前几天刚看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发现2022版课标明确提出了“三会”,即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分别简称“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统领性目标,“三会”中的每一个都在我们与现实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必不可少,认识这一点,对理解和把握“三会”十分重要。虽然通过看课标了解了“三会”“四基”“四能”,但在教学的运用却需要学习,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具体的方法是什么?有什么可借鉴的经验?这些是在看新课标的过程当中思考的一些问题。当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有了一点点的想法。但是如果有新课标的解读就更好了。

在网上买书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本关于新课标解读的书《初中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并且还有课例式解读在里面,感觉到非常新颖,就从网上抓紧买了下来。为了用最快的时间看到这本书,我让他们发了顺丰,还加了快递费,果然不负所望,第二天就拿到了这本书。让人感觉到郁闷的是。从8月1号到现在已经快一个星期了,才把这本书看完。因为总是没有时间,昨天晚上陪女儿学轮滑,认真看了一个多小时,结果一看才看了20多页。像这种专业方面的书,看起来比较困难。因为还要认真去思考,以便对照自己的教学实际,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很多时间。

我把一些他们对新课标的解读重点内容画了下来,并且反复的读了两遍,这样心里面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有时候自己的教学还是非常接近课标的要求的,每到这个时候,心里就有一些宽慰。当然,也有一些课在讲的过程当中,那就是直接开门见山,没有考虑“三会”的指导作用,就有点急功近利了。新课标一直强调现实情境的引入,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课标解读当中说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的学生在数学上几乎下了最多的功夫,做过数不清的数学题目。考试成绩可能也说得过去,可一旦不用考了,他们往往会最先与数学说再见。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我们总在强调学习效率,而这个效率又往往是用考试成绩衡量的。所以在教学上就自然倾向于“一针见血、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至少也要“精讲多练”,至于什么情境、过程等,即使教材里有,一般也会被“跳”过去。直接“端”出概念、方法和技巧来,义无反顾地往解题和训练的路上跑。由于教学上缺少了建立数学与社会生活之间联系的环节,因此学生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和职业之后,对那个折磨了自己多年的数学还在哪里、还能派上什么用场,一般都不怎么关心;至于应用就更懵懵懂懂了。这样的例子就是数学课程与社会生活脱节在成人社会的真实反映。所以2022版新课标一直强调教学中知识要与真实情景(或现实情境、问题情境)接轨,没有真实情景就不会有真正的数学眼光,学生也没有机会理解抽象,更谈不上学会抽象。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而言,真实才是数学教学真正发生改变需要的切入点。在真实的情境中,问题源源而来。与真实情境、真实问题和真实世界有关的数学语言就成了教学实践创新的切入点。通过这些说明,更加坚定了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有问题情境的引入或铺垫,减少功利思想,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为核心素养的“三会”是一个整体,三者互为支撑。一方面数学眼光的观察和数学语言的表达都离不开数学思维;另一方面,数学思维也肯定要在“眼光”和“语言”拓展出的空间中开展。

这本书的上编主要是关键问题解读。比如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为什么把数学眼光、数学思维还有数学语言作为核心素养的?核心素养范围的确定以及基于“三会”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及其教学意义;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都说得非常透彻,清晰。

这本书的下编是典型课例解析。根据核心素养针对于12个课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分析。很有启发性。

通过认真阅读这些课例分析,对我优质课参赛也有很大的帮助,得到了一些启发。因为课例的分析是对照新课标的,所以就知道了以后在教学当中的设计如何结合新课标。这些内容非常实用。

义务教育课程依据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培养目标。建立从培养目标到课程标准再到教学目标的层级化的树人目标体系。如果说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想得到的美丽”,那么课程标准就是“看得见的风景”,而教学目标就是“走得到的景点”。

读这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初中数学课例式解读》,比2011版新课标解读,有意思的多,收获也更大。可以反复阅读。



明甫其实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发现新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