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杏山舍民宿
基地位于戴云山脉深处的泉州最北小山村丁荣村,村庄是远近闻名的银杏村,27株三四百年的古银杏树点缀在村庄的屋前屋后,每到晚秋初冬时节,一棵棵金黄的银杏点缀在成片的阔叶林之中,与闽南山地古民居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乡野风情。 古村落四周遍山的竹林,像是保护着这片古老净土。因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数百年来不被外人侵扰,得以保留原始的自然风貌。
印象
从市区驱车来到镇上,再顺着狭窄的村道到达村里,车在茂盛的银杏树旁停下,视野被大树挡住,此时是初夏,还未到银杏叶黄季,沿着长满杂草的石阶拾级而上,杂草丛中破败的两层木结构民居是本项目要改造的老屋,老屋是闽南典型的“三合天井”式,天井外一株三百多年的银杏树守护着老屋。
村庄为山地地形,当地民居依山就势,数百年来村民们选择适宜的场地建造,建筑在场地中衍生出来。项目场地东西向狭长,南高北低,坐南朝北。设计的布局延续着村庄肌理,主屋与附属建筑沿着用地东西向展开,修复原本破碎的场所,建筑风格融入村落,建筑体量化整为零,与周围环境更好的融合。
古树、远山、院子,成为了设计的主要线索,运用内、外空间的转换和渗透来回应局促的用地,五间居舍集中在主屋,去往茶室、餐厅、厨房、卫生间需经过室外,此做法延续老屋的方式,产生一些“不方便”来回应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形成一些“游走”的巷弄。 巷弄与古树、建筑、水面、竹子,多方向的切换,拉大了体验路径,放大了空间效果,丰富了场所,犹如游走在小村庄内,延续老屋的空间体验。
古树下潺潺落水声为空间带来生机,信步水面汀步走入大堂吧,作为民宿的空间核心,开启开向远山的玻璃门后,镜面水映衬着蓝天,新屋架、古屋架、水面、远山,构成一副时空穿梭机画面。
古村落位于海拔较高的地方,交通不便,建造方式生态且原始,拾取山涧里的卵石做墙基,木头搭起屋架,墙面由双面竹藤粘结生土抹面形成,屋面覆以小青瓦。 设计回应当地建造元素,运用竹子栏杆,竹编天花,青瓦屋面及灰泥外墙等建筑材料,结构上运用钢结构方式演绎木构手法。
屋主提出希望延续老屋记忆,设计提出保留中厅屋架,借以“新”与“旧”的对话,形成“屋中屋、房中房”效果,给施工带来比较大的困难,工艺上对破败的旧木构架进行微处理,留有历史的痕迹,老屋架从此被保护起来,作为为大堂吧的室内空间构成要素,成为一个历史讲述者、当下与过去的纽带,是本项目的精神空间,未来这里也可以作为乡村展厅、乡村博物馆。
古银杏树的视角:作为狭窄用地内,建筑的取景围绕古树展开。民宿庭院门位于古树枝下,需要低头侧身才能避开古树枝开门,人与古树第一次触碰。
远山的视角:因场地及朝向的关系,茶室向东转了一个角度,主屋得以保证开阔的远山横向视角,眺望台也与场地北面挡墙退让出安全距离,同时与远山取得画面的平行。
竹林的视角:二层朝东客房的阳台可越过屋脊望向漫山的竹林,餐厅的二层,竹林被大面玻璃窗框进餐厅,成为餐厅的背景。游走在巷弄里,竹叶迎风沙沙作响,空间更为静谧。
最大的客房带跃层空间,挑高的空间面向古树,形成人与古树、内与外的对话。二层西边客房阳台与台地的田间小路同高紧邻,塑造一处“握手阳台”,可与路过老农握手寒暄。东边客房朝向竹林,成片的竹林挡而不堵,风起时,竹叶嗖嗖。
△一层平面图
项目名称:古杏山舍民宿 项目地址:中国福建德化 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摄影版权:赵奕龙 RESP 设计单位:厦门泛华设计·回应建筑工作室 项目客户:泉州开元盛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施工:泉州市广厦建筑劳务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陈延安 周伟栋 游兰兰 林勇 叶明鸿 庄志清 张锦杰 黄裕锋 明廷龙 02 马儿山·林语山房
马儿山村离张家界主城区约25分钟车程,相较于张家界景区,这儿的山虽不是奇峰却也林木葱茏,加上零星散落于山坡田野间的民居,别有一番野趣。北面远望可见连续的山景,如卷轴般铺展在视野内。这般环境及氛围,成为了林语山房设计过程中最有力的依据。
马儿山村有一定的的建设条件,作为张家界美丽乡村的典范,已有基本固定的当地游客来源。业主本人在马儿山村长大,自然对这儿怀有深厚的感情。民宿的改造既希望可以具备满足回乡居住的舒适条件,又能够不改变原有的乡村式的精神寄托之所。
远山近林是场地内最直观的感受,为了不改变原有的场所感,树木被尽可能地保留。建筑被植被包裹,人又被建筑包裹,保留了原始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隐秘感的同时,行走在地面层时的体验也变得层次丰富了起来。
远山作为关键要素,在空间中希望被不同的方式观看感受:在建筑的下部分空间,山体是隐隐约约在树干间透出来,越往上行走,视野开阔的同时,连续的山屏也逐渐展现。 同时通过客房的不同开窗方式,远山被引入的状态也不同,有长条卷轴式,有框景片段式,有连续断框画幅式,对不同的空间尺度和类型进行呼应。
远山近林,情感共鸣 一层是一个横向展开相对低矮的空间,压缩了视觉和体感。右行下几步台阶进入下沉的休闲区域,连续的横向玻璃窗提供了相对开阔的视野。低层树木枝叶繁盛,层叶荡漾,偶见远山。从休闲厅逐级绕行至左侧,设置了水吧和早餐厅,吧台以天然的自然景观作为背景,斑驳的竹影形成天然的动态画面。
从接待厅穿过竹格栅连廊便是一层的两个客房,东北侧客房视野开阔,村子的田野景观和远山都能引入客房,不同季节入住会看到田地里不同颜色和种类的作物。
△连廊通道 ©吴昂 客房布置简洁,空间围绕两个方向的景观展开布置,床朝向北侧的远山,喝茶区则朝向东侧田野,户外有一个L型的休闲阳台,卫生间干湿分离,开放自由,浴缸设置在大玻璃窗边,泡澡时让身体更接近自然。
顺楼梯踏步而上,便到了二层的亲子客房,亲子房体验令人惊喜:空间分上下两层,内部有楼梯上下,室内根据不同使用属性设置了不同的高差和地面材料,一层布置一个大床,二层南北两侧分别有两个大床,可以提供一家人居住体验,亲子客房二层直接是建筑的屋顶木结构层裸露,阁楼北侧开了一条窄长窗,把远处的山景框入窗内,形成横轴画卷。
顶层是一个大套房,空间横向延展,从玄关转入便能看到连续的山景被引入室内,视野被完全打开,近处有部分树杈冒出,形成近景远景层次,坐在阳台,微风拂面,喝茶看山,非常舒适。
建筑的立面材料我们更希望能具有在地性,回到自然与建造的关系上, 充分的利用当地有的材料,既控制建造成本又能方便的找到当地工匠施工。像垒毛石,土砖墙,水洗石,水磨石,青砖墙,小青瓦,都是当地非常常见的用材,施工工艺简单,易取材,建造精确性易把握。
在结构的选择上,我们希望结构本身就是可以被表现的,是建筑空间和墙体体系的一部分,可直接被感知。用木模混凝土一次性浇筑,即是剪力墙结构,又是内外空间墙顶面,木纹和水泥质感即纯粹又能被直接触摸,而且可以实现无柱大开间空间,减少柱子的出现,实现空间自由。
木构在当地传统建筑中被广泛使用,建筑的上半部分使用纯木构,与剪力墙结构体系咬合,木构杆件在室内空间中直接裸露,无二次装饰面层,结构材即空间面材。
一体化设计的实现 这次是一次相对综合的一体化设计实践,涵盖了项目定位策划、区域规划、建筑、室内、软装、景观、灯光、结构、水电暖、智能、标识导视全专业、全系统、全过程的整体设计,全盘考虑,一体化设计落地。 同时一体化的设计过程保证了设计语言系统的完整,材料体系的贯穿,实现室内外自然过渡,创造了空间的完整体验,最后呈现完整统一的空间效果。
△轴测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03 大乐之野 – 千岛湖
在千岛湖西侧水岸交界的金山坪村,自然环境的最大化引入与人工痕迹的最大化退让成为了第一设计原则。
作为城市中喧嚣居住环境的反面,我们认为这个民宿空间最大的价值是帮助使用者得到内省式的自我回归。而这并非来自对外在环境的消极屏蔽,与之相反,在室内环境中,外部的自然环境恰恰成为了这一过程积极的路引。
首先考虑的议题就是自然如何引入。 框景作为最直接的空间操作手段,在第一时间即成为了讨论的焦点。我们在介入项目之初与已进入施工图阶段的建筑设计团队进行了多次立面的调整,看与被看的基本论题被反复推敲,直到最后达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在形式操作的层面,以装饰性的手段将所有建筑工业化的表达抹去,没有结构的暴露,也尽可能隐藏了机电的痕迹,平整的天地墙将空间的高潮引向窗外的自然本身。
在材料操作的层面,用质朴的黑白灰色调与木材回应原始村落的记忆。不过分强调设计感也不刻意回避当代性,一切以和谐的氛围为主旨。
在执行这些操作的过程中,外部环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整个空间体验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而这种存在形式也恰好构成了对在地性的回应——剥去窗外的千岛湖,空间就不是完整的;而不同状态的外部环境又反过来赋予了同一空间几乎完全不同的性格。
最终通过这一系列主动规避的过于主体性与竞争性的设计操作,空间与自然达成了礼貌的沟通与互相渗透的平衡。
项目名称:大乐之野 – 千岛湖 设计单位:即域建筑设计工作室 主创设计:侯睿,朱丽瑾 设计团队:王一申,陶舒婷,徐翰骅 项目地址:杭州淳安县千岛湖镇鲁能千岛胜地 建筑面积:1349㎡ 摄影版权:唐徐国,史佳鑫,大乐之野 软装设计:苏州大田软装设计 建筑设计:天华建筑 开发商:杭州千岛湖全域旅游有限公司 运营商:大乐之野
简约设计,高级美!
拓者设计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