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发商眼里,商服地块的公寓、LOFT、写字楼等,由于无法快速套现、回笼资金,一直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土拍这道关卡上,增加了拿地的自持比例,无疑给开发商上了一道紧箍咒。
习惯了卖住宅、快周转的开发商,钱越来越难赚,但舒服的钱赚多了,既有的固定思维还是会影响公寓的行销。
一块地皮,住宅是货值大头,容易出清,公寓也不难卖,只是开发商不能接受它卖得慢。因此,外包给中介等第三方,“骨折降价、甩卖促销”,是公寓收尾的常见套路。
毕竟,只要够便宜,没什么是卖不掉的。朋友圈曾经刷到的武昌“中南某公寓项目”热销画面,就是这么来的。
效仿的人多了,公寓就掉进了一个怪圈:平时不吭气,一夜之间突然行情走俏,公寓热销,来得突然,加上总跟降价捆绑,公寓就有了卖家很难卖、买家不敢买的市场印象。
武汉楼市刚需打底,是常识。这意味着,武汉人买房子,是以住为第一出发点,这种思维也影响到了公寓的买点。
住宅是家庭功能的产物,多人口长期相处于同一空间,居住时间长,对环境、采光、日照有硬性要求。
从诞生上来讲,公寓是舶来品,最早是西方国家企业主的厂房,严格来讲算工业用地。
厂房人口密集,加上机器设备庞大,厂房楼层高,建筑内部很少有承重梁柱,都是大开间。
后来,为了招揽工人,也就是如今流行的“包食宿”招工广告,企业主就在厂房内部进行小空间切割,再利用层高上下隔层,才有了“公寓”的雏形。
由于厂房+员工宿舍混杂,居住环境一言难尽,出于消防安全,这时候的“公寓”不可能有水电。随着公寓这种居住形式逐渐标准化,水电气才开始成为基本配置。
在同一地段,公寓的价格一般是住宅的一半,这是公寓能干赢住宅最朴素的理由。
比如汉阳曾经的扛把子碧桂园晴川府,住宅售价3.5-4万,但公寓只要2万,公寓相当于在城市最高级的地段,留出了一道豁口。
买不起住宅,入手一套总价50-60万的公寓,就是留在城市最现实的办法。
武汉的公寓为什么很难卖,其中有一个原因,可能会存在很大争议——武汉的房价还不够高。
以一线城市为例,房价最高的地段,突破10万一平米,都是超大平层的豪宅,千万级总价是分分钟的事,哪怕入门级600万+总价,一般人都买不起。
公寓面积小、总价低,倒逼买不起普通住宅的人,用公寓暂时替代,在一线城市非常常见。
曾经看过一个八卦,王思聪的众多前女友中,有一位转型做了明星,现在熬出头,接了不少女一号的戏。前期,她只能接演小成本网剧,还是配角,收入只够付得起北京35㎡的公寓,人家也是贷款,自己还月供。
明星长期在外拍戏,一年到头只住几个月,加上一人居住,很多住宅的功能区可以直接省略,他们更多需要的是衣帽间和客厅。去掉厨房,点外卖不香吗?
在这个层面上,房价太贵的痛点,武汉的年轻人和在北京上海的小明星,完全通感。人家买房差的那上千万,和你买房差的一百万,并没有差别。
以上,是公寓住的问题,再来谈谈商用。
写字楼是商务功能的产物,但是面积大,比较考验买家的支付能力,公寓算是居住+商务的折中产物。
写字楼动辄上百平米,牛掰的个人玩家,整层整层地买,买单间都是少数,实力强劲的企业玩家,都是整栋整栋地承包,那就不是一般人涉及的概念了。
普通玩家买写字楼,是靠出租赚点小利,高级玩家考虑的是资金流通,用规模优势跑赢通胀,起码账面上来看,“死钱”是没有价值的,只有流动,才能去换取其它方面的利好。
租用写字楼,起码企业规模在20人以上,10人以下规模的微小企业、创业型的夫妻店,公寓既能降低租金成本,也便于后期灵活改动,就显得友好多了。
公寓的轻巧多变,就有很多想象空间了。网红直播室、定制服装店、私人摄影工作室、VIP家宴厨房、收藏圈的品鉴会等等,公寓已经开始偏向小众化需求。
某种程度上,公寓还是“小而精”商铺的延伸,承接O2O模式的实体平台。
商铺的通行逻辑看重展示面,越是繁华的街口,越是吃香,那些无力承担高额租金的小本经营,只能寄托线上平台。
在疫情期间,干地缘买卖的小区商铺,学会组建业主微信群,接受居民外单,这个行为已经被发扬光大。
在消费端,尤其是年轻人买东西,第一反应不是逛街,而是“有需求,手机查”,以大众点评、美团为首的饮食类APP,在线上构筑起一个业态链。
年轻人猎奇,喜欢拔草,也爱种草,无数人点评打分换来的高分,会促使年轻人追随网评坐上电梯,走进公寓去打卡“网红餐厅”。
公寓的投资属性,只是物尽其用,小玩家计较利率月供、商水商电,人家考虑的是用得方不方便。
在一线城市,公寓是享受型资产,投资倒是其次。今年五一期间,深圳蛇口意外启发了这一点。
深圳最不缺的就是商场,走经福田CBD的地铁站,商场挨着商场,目不暇接,但深圳很小,不像武汉多湖临江,尤其比较缺乏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商圈。
海,就是深圳的宝。
蛇口是招商局的老家,贴近海岸线,这样的商圈就很容易诞生享受型资产,只有晚上才能一睹真容。
商圈停靠着一艘豪华游轮,名为“海上世界”,原为法国建造,一共9层,现主要经营酒店、大型主题酒吧、世界各国主题风味餐厅等,以巨轮+喷泉公园为标志性节点,与周边商场联动,后来商圈逐渐成型。
这里诞生了深圳首个最贵、总价1400万元/套起步的公寓项目——伍兹公寓。
由于楼栋表面没有贴单向膜,到了晚上,这栋楼的中上楼层,散发着穿透性明显的灯光,隐约露出了内部的空间轮廓。很遗憾,手机夜拍功能太差,无法提供实景图。
有灯光的功能区,大概占用3层左右,有的楼层将公寓内部隔断打通,空间拆分成若干区域,有的则把面向商圈的一面做成了整面落地窗,如果你在巨轮“海上世界”里吃饭,肉眼清晰地看得到类似私人会所、酒吧、健身房的空间形态。
这时候,梯控很好地保护着使用者的隐私,而不是被武汉楼市用烂在住宅上。
公寓的享受性,武汉也初见端倪,以长江两岸核心区为主的超大平层公寓,开始走热。
说到底,公寓的活跃度,是与城市经济结构挂靠的,这需要武汉大力发力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的金融服务业和贸易业等,吸引大批高消费能力的人群和企业,替城市创造公寓更多花样化的市场需求,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