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浅析客运网约车挂靠经营|MHP君悦评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6 1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点击上方君悦律师事务所关注我们

如今,网约车早已融入了中国的社会生活,成为普罗大众出行选择的便捷方式之一,其在各大中城市迅速普及,滴滴出行、神州专车、T3出行等成为最有影响的网约车品牌。网约车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潜力巨大,在其历经野蛮生长之后,随着我国的网约车法规政策也在不断更新,网约车行业逐步开始健康有序地发展,政府部门亦在加大宏观调控和管理力度,整合传统出租车行业和网约车行业。


为面对日渐收紧的网约车法规政策,网约车行业运营模式不断调整完善。本文旨在浅析网约车行业内客运网约车挂靠模式(以下简称“本模式”)之相关法律问题。


目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已明确禁止班车客运、包车客运与旅游客运车辆实行挂靠经营。《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2009年修订)明确规定,“道路客运经营,包括班车(加班车)客运、包车客运、旅游客运。”(第3条),“鼓励道路客运经营者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禁止挂靠经营” (第5条)。


本所律师查询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后发现,“禁止挂靠经营”的明确规定仅见于交通部规章《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国家交管部门对道路客运车辆挂靠经营的清理和整顿早在2003年就全面开始了。对于货车、城市公交车辆以及出租车客运采取挂靠经营模式尚未有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8条、第22条等相关规定,申请从事货运、客运经营必须有“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的车辆”以及符合条例规定条件的“驾驶人员”,按照一般合理的理解,这里所说的“车辆”应当是所有权归属于申请从事货运、客运经营企业的车辆,或者是通过融资租赁等获得的有权使用的车辆,“驾驶人员”应当是该类企业的员工。挂靠经营的模式,等于变相规避了上述法规的规定,驾驶人员可以选择签订车辆挂靠类协议,而非建立劳动或劳务关系。


在这背景下,道路客运经营,包括班车(加班车)客运、包车客运、旅游客运已经被法律明令禁止开展挂靠经营,除前述道路客运经营之外的客运车辆挂靠经营模式尚未被确认违法行为。但是,本所律师认为,今后对各类挂靠运营的法律监管将逐渐趋向完善和严格。司法实践中,法院一般认为车辆挂靠是借用资质的行为,挂靠协议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合同,即具有合法运输经营权的经济实体、企业法人给没有取得经营权的个体运输户提供经营身份和一定管理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合同。


综上,随着法律法规逐渐趋向完善,行政监管部门对于本模式中涉及的商用挂靠的经营模式的监管措施会趋于严格。同时,若是挂靠车辆发生交通事故,依照《民法典》第1121条的规定,挂靠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挂靠人和被挂靠人对事故损害的发生承担连带责任,挂靠公司将要承担连带的民事赔偿责任。


此外,需要关注的是,一般情况下,车辆将被登记在挂靠公司名下,而非实际购车者名下,因此,车辆可能存在所有权争议风险。


首先,我国的机动车登记性质上属于行政管理性质登记,不直接发生物权效力,司法中也不能直接以此判断机动车物权归属。我国机动车登记制度设计之初衷,是为了对上路行驶的机动车进行管理,而非确定权属关系。例如,一人购买了汽车,不为了使用,而只为了观赏或收藏,而不去登记,不去申请行驶证与车牌,该人毫无疑问不会因没有登记而丧失对车辆的所有权。再如,二手车交易中,车辆交付后但尚未办理变更登记,亦不会影响车辆的所有权转移。可以说,登记人并不能直接确定所有权归属。但若产生纠纷,车辆登记也会成为对实际所有人(实际支付购车款的贷款方)主张所有权的障碍。


根据《机动车登记规定》第7条,“申请注册登记的,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填写申请表,交验机动车,并提交以下证明、凭证:(一)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二)购车发票等机动车来历证明;(三)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机动车进口凭证;(四)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或者免税凭证;(五)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六)车船税纳税或者免税证明;(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在机动车注册登记时提交的其他证明、凭证……”第9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注册登记:(一)机动车所有人提交的证明、凭证无效的;(二)机动车来历证明被涂改或者机动车来历证明记载的机动车所有人与身份证明不符的;(三)机动车所有人提交的证明、凭证与机动车不符的……”由此可见,如购票方填写为挂靠公司时,可能成为挂靠公司今后主张对车辆所有权的证据,引发车辆所有权纠纷,挂靠公司也可能出现擅自处置车辆的情况。



 本文作者

张伟华  高级合伙人

金融与保险专业委员会 主任

业务专长:金融合规、投资并购、房地产、各类诉讼及仲裁

zhangweihua@mhplawyer.com


陶灏婷  律师

金融与保险专业委员会

业务专长:企业投融资、保险资金运用、私募基金、各类诉讼及仲裁

taohaoting@mhplawyer.com

作者往期文章推荐

MHP君悦评论|中国基础设施REITs投资知多少
MHP君悦评论|“原油宝”能否过“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这关
MHP君悦评论|议付行视角探究国内信用证欺诈之救济——信用证纠纷系列研究(一)
MHP君悦评论|信用证纠纷的管辖研究——信用证纠纷系列研究(二)
MHP君悦评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成为金融机构应否承担责任的关键
MHP君悦评论|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应“调查需要”能披露预付卡购卡人信息吗
MHP君悦评论|评析新能源汽车融资租赁之“车电分离”模式
MHP君悦评论|会计师事务所也要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买单
MHP君悦评论|金融强监管背景下对投资合同效力的司法实践影响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仅为提供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作者/君悦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意见或对法律的解读,本文所包含的信息仅是作为一般性信息提供,作者/君悦律师事务所不对本文做日常性维护、修改或更新,故可能未反映最新的法律发展。任何仅仅依照本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而做出的作为或不作为决定及因此造成的后果由行为人自行负责,如果您需要法律意见或其他专家意见,应当向具有相关资格的专业人士寻求专业的法律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