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碑亭内共存放四通石碑,分别刻有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对中华民族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四位领袖人物的书文题字。一百多年前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遭遇磨难最多、遭受外来侵略最频、最屈辱的一段历史,而毛泽东、孙中山正是扭转乾坤,改写历史,唤醒东方睡狮的一代伟人。东侧前方一通石碑,是孙中山先生的题词碑。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委派由15人组成的代表团赴黄帝陵致祭,并书写了这篇祭文,名曰《黄帝赞》。原刻于黄帝庙山门外照壁上,1988年复制,立于此处。 碑文内容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词中,他以豪迈的激情讴歌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和轩辕黄帝的丰功伟绩,激昂的民族自豪感跃然而出。词中所提到的指南车是黄帝时期诸多伟大发明创造之一,曾用于同蚩尤部落的作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载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历时三年,历经72回合,最终也未能取得胜利,黄帝尤为苦恼,因为蚩尤当时善于使用迷雾大法使人辨不清方向,黄帝的大臣风后向黄帝建议说:“你看天上的北斗星为什么斗转而柄不转呢?我听说伯高在采石炼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磁石,可以将铁吸附住,我们可以用这种磁石依照北斗星的原理制造出一种可以辨别方向的东西。”黄帝听后大悦,与众臣商议,由风后设计众臣合力造出了指南车。黄帝时期有三大部落,分别为炎帝部落、黄帝部落、九黎部落,蚩尤是九黎部落的首领。黄帝部落位于这两个部落的中间,为避免腹背受敌,黄帝先发制人在阪泉郊野大败炎帝,炎黄联盟乘胜出击在河北逐鹿与蚩尤大战72回合,最终统一了黄河、江淮流域,史称“逐鹿之战”。上古奇书《山海经》中就有此记载。东侧后一通石碑是蒋介石先生所题“黄帝陵”碑的复制品。1942年冬,蒋介石亲笔题写“黄帝陵”,国民政府即勒石立碑,立于黄帝陵冢前,1988年复刻后立于此。陕西位于中国版图的正中,黄陵县又位于陕西的中央,所谓“国之中部”所以古称中部县。在蒋介石题写“黄帝陵”石碑后,1944年当地县名由原来的中部县更名为黄陵县,一直沿用至今。西侧前一通是毛泽东亲笔书写的黄帝陵祭文碑。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摈弃前嫌,同派代表齐聚桥山,举行了一次在当时最为隆重的共同祭祖仪式。国民党代表中央监委委员张继,国民政府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中共方面代表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等。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被史学家认定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师表”。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亲笔书写了这篇祭文。祭文内容:“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事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临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为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倍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黄天厚土。尚飨!”这篇祭文是毛泽东主席在陕北窑洞中用铅笔一气呵成的。为了保持原稿的真实性,文中有两处画圈的地方,古文言体中书写祭文时都有严格的规定,在遇到“祖”字和“父”之类的词时要放在行首,以显示对祖先的尊重。国家的“国”,多写了一个字。我们看圈起来的两个字分别为“祖”“国”,也体现了毛泽东“祖国在我心中”的爱国情怀。在国共两党共祭始祖的第二天,这篇祭文在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新中华》报上公开刊发。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终未能在国统区的报刊上公开发表,原稿现存于中央档案馆。这篇祭文感情真挚自然,情绪慷慨激昂,文笔流畅,语句精练,堪称传世祭文之佳作,也是黄帝陵最有价值的文物之一。毛泽东一生写了不少鸿篇巨著,也为已故的亲人和无数英烈写过不少悼念的诗词,但所写的正规祭文只有两篇,一篇是为他的母亲所写,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不幸病逝,毛泽东闻讯立即从长沙赶回韶山。10月8日中秋节,毛泽东在母亲灵位前,以泪和墨写了《祭母文》,以寄托哀思;另外一篇就是为始祖轩辕黄帝所写的。西侧后面的一通石碑是1988年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炎黄子孙”。碑文寓意我们同祖同根,同是炎黄子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