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职业餐饮网 旖旎 寿文彬
近日,一家店试营业,就排队3000桌!
不仅巨额投资近2亿,打造的5000平“小吃集合店”,还建在寸土寸金的黄金一线商圈!
它就是长沙文和友在广州落脚的第二站——广州超级文和友,继长沙“排队王”之后,此次在广州,试营业就爆火等位上千桌,一举夺得当地新晋“人气王“,为什么这个超级物种能开一家火一家?
跟随职业餐饮网,一起看看新物种超级文和友的创新之处。
爱马仕旁卖10元“草根”小吃 每天等位超2000桌
经过半年的装修、20多天的试营业之后,投资达2亿元的超级文和友终于在广州揭开神秘面纱。
这是继长沙站以后,文和友打造的第二站,这个超级物种,已经不能用“餐厅”来概括,它更像是一家市井生活的博物馆,一个小吃集合店,一个餐饮综合体。
1、5000平的“小吃集合店”,开在最黄金的一线商圈
“爱马仕旁卖小龙虾,CBD圈里的钉子户”
寸土寸金的广州太古汇CBD商圈,历来都是时尚,高端的代名词,但如今,一座低矮的三层旧楼却格外显眼。
土味红砖房、霓虹灯招牌,弥漫着浓浓的市井烟火气。很多打卡的广州市民说,它特别像个80年代没拆迁的“钉子户”,与周围格格不入,是现代和怀旧的强烈冲突。
一如长沙的超级文和友,选择在当地最黄金的商圈,广州超级文和友毗邻爱马仕,在市中心主力购物中心选址,5000平米的街铺成了新地标。
广州超级文和友将太古汇裙楼汇坊打通上下3层,将空间设计成了美食主题游乐园。不仅有各式小吃,还覆盖了美容美发、文具店、纹身店、酒吧等业态可体验,可以拍照打卡,可以了解历史,可以吃喝玩乐。 2、复古、怀旧,魔幻市井,还原80年代老广州场景
马赛克风格墙面,岭南花窗,茶楼档口,犀利标语、复古单车、墙上的小广告……
超级文和友原汁原味还原80年代的老广州,而其中的每一个小吃店,都高强度还原了20、30年前广式小吃店当时的原貌。
像阿婆牛杂,就还原了陈阿婆在芳村陆居路店铺的场景,门前一个超大的蓝伞和木门框上的“阿婆牛杂”风格,很有年代感。炒螺明还原了当年夜宵大排档的感觉,标语、招牌都是80年代、90年代老广州人的记忆。 连小档口的服务员,都是穿着80年代服装,在这里感觉每一个角落都是复古电影中的镜头场景。 (复古装扮,一秒回到80年代) (甚至还有伪造的蜘蛛网,给人破败旧旧的感觉)
故意做旧的土味砖瓦房、毛坯墙壁、从各处收集回来的建筑旧物与日常物品,试图还原80年代老广州的生活场所。 (霓虹灯海报随处可见) (电风扇、旧电视、茶几,暖水壶,每一个细节都是如此复古怀旧)
3、把25种老广州“草根”特色小吃原封不动搬进去
除了卖文和友的招牌美食小龙虾、老长沙臭豆腐,超级文和友还挖掘了深藏在广州各个角落的,有年代感的25种老广州草根街头小吃:
比如像是广州“地标美食”御手信的鸡仔饼;三万只煎饺一天卖光的64年广州老字号八珍煎饺;还有从三十年前,就靠着一辆手推车,一个小摊,一份牛杂,成了广州经典的阿婆牛杂……
让顾客不用走到广州各个角落寻找特色美食,在一家店就可以一次性“品味”广州记忆美食。 4、每份小吃10-20元
相比广州超级文和友对面高端商场里米其林餐厅上千的一餐,超级文和友多以10元、20元每份的价格,顾客花近百元可以品尝多种广州地道美食。 为什么文和友能火,别人还模仿不了?
很多餐饮老板也模仿着,做超级文和友这样的小吃集合店、美食城,却只能东施效颦、照猫画虎,以失败告终。
为了剖析它的模式创新,近期职业餐饮网采访了资深连锁餐饮品牌战略咨询师寿文彬,他对超级文和友进行了深度解读。(下文为寿文彬撰文,职业餐饮网略有删改)。
1)还原80年代市井文化,引起消费主体共鸣
超级文和友截取的是80年代的市井文化,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主题?
对比明代风,清代风,民国风,80年代的市井场景更有记忆沉淀,是当下餐饮主力消费客群,更能唤起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心智共鸣。
所以,当文和友把这个场景还原出来,里面的一景一物,各类小吃美食,瞬间让顾客一见如故。
超级文和友成了城镇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现象和符号,是长沙美食界的“司马迁”。司马迁重新整理编辑了史记,让中国的很多历史文化得以传承。而文和友是重新整理编辑了长沙、广州等地80年代的很多的市井小吃和文化,让很多快断代的饮食文化得以传承和重新呈现。 2)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反常规创意
所谓反常规也叫创意。其实一句话总结,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所谓情理之中,就是文和友一景一物几乎做到80年代市井场景的一比一还原。
所谓意料之外,就是文和友把80年代的一条市井街原封不动的搬进了一家店里。
别人在CBD里卖米其林,文和友在爱马仕旁卖市井小吃;别人是把户内装进户外,文和友是把户外装进户内;别人是卖产品,文和友是卖场景和文化,文和友做的是“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无论是长沙超级文和友,还是广州超级文和友,都是选择在最黄金“高大上”的CBD商圈,开一个又破、又土的市井小集市,但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常规和冲突,让已经被同质化餐饮弄得麻木的顾客,瞬间有了兴致。这也是文和友能引来大量自传播的原因之一。
3)聚焦本地文化,将单一要素最大化
自从文和友,桂满笼等品牌火了以后,引来很多餐饮老板都想在场景和文化上学个一二,但实操时才发现只是皮毛,钱花了,效果却没有。
打怀旧牌的餐企有很多,但能做火的却很少。还缺少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超级文和友的“聚焦本地,单一要素最大化”。
文和友的场景是聚焦长沙、广州等地80年代市井本地文化,把其单一要素最大化。在这个战略重心上压倒性的投入资源,把这个市井场景做深做透,其细节几乎做到了一比一的还原。可以说挖到了1千米深,从而才能击穿消费者的阈值。
就像广州超级文和友就做了很多文化上的探索,为了表达对摊贩们的敬意,超级文和友还拍摄了以街头美食匠人们为主角的52集美食纪录片《街头大厨》。真正深入广州街头美食文化,不是单单立个牌子那么简单。 而其他餐饮老板可能只是在做一个怀旧的概念,没有投入、资源,还试图想把一个地域上下几百年的文化都想表达一下,最后的结果就是面面俱到但空泛,顾客感知不到。
竞争的本质不是差异化,是差异化价值上的差距化。差距化才是壁垒,才是护城河。
海底捞的服务,文和友的场景,费大厨的辣椒炒肉,其本质都是通过放大单一要素击穿消费者的阈值。裹挟到更多的资源后,再以点带面构建出壁垒。小企业不要去追求平庸的木桶理论,面面俱到,注定平凡无奇。
“店中店模式”+ “烤红薯战略” 赚全产业链架构的钱!
“我们不是餐饮公司,而是文化公司。我们的竞争对手从来不是任何一个餐饮企业,我们的愿景是做中国美食界的迪士尼。”
这是文和友创始人文宾对自己品牌的定位,的确,无论是长沙超级文和友,还是如今的广州超级文和友都不能简单的定义为一家“餐厅”,而是更像一个“店中店”模式的餐饮综合体。
1、店中店复合经营的商业新模式
文和友的商业模式要一分为二来看:
第一,文和友公司主体的商业模式,如果要找一个对标的话,就是迪士尼的商业模式。
通过生产文化内容来获取流量,赚全产业链架构的钱。包括超级文和友的直营利润,各类子品牌加盟费(文和友旗下的小吃子品牌已经几千家了),供应链利润,文创周边的利润,线上商城的利润。
第二,超级文和友是一种店中店复合经营的商业模式。
如果要找一个对标的话,就是台湾的诚品书店。自己卖书,把咖啡厅,影院,文创,画廊展览,餐饮等租给别人。通过文创内容吸引流量,最后达到即赚消费者的钱,还赚物业租金的钱。甚至是直接买地做旺人流后,引发周边的房价上涨,然后和房地产公司一起分地产增值的钱。
文和友的商业模式,其实有无尽的想象空间。 2、“烤红薯战略”,让品牌成了一个航母
文和友的战略,我个人把他比喻为:“烤红薯战略”。
1)超级文和友是一个火炉
简单概括,就是以80年代的市井文化场景为主题,以两万平的超级文和友旗舰店为框架主体。(火炉)
2)文化是往这个火炉里加的炭
通过自建文和友臭豆腐博物馆,文和友文化艺术馆等,以及不断整合一批又一批的区域内外艺术家、文化社团、文化从业者等。达到通过输出文化内容,来引发传播,从而提升品牌势能。(碳)
3)子品牌和文创就是火炉边上的红薯
再围绕这口烧红的炉,衍生各种周边文创作品,文和友线上商城、文和友香肠、文和友油炸社、文和友臭豆腐、妈妈茶和六点左右等小吃子品牌。(红薯)
从而全面覆盖全国,形成一个航母模式,所以我把他比喻成 “烤红薯战略”。
接下来的战略布局,其实就是用时间去征服空间。
也就是以长沙海信广场店模式为基本雏形,未来五年内将在北京、上海、香港、洛杉矶等国内外的一线城市开十家超级文和友(火炉)再通过不断往这个火炉里加炭(文化),来卖红薯(多品牌全产业链架构)。
周边的红薯能不能烤熟,取决于炉旺不旺,炉旺不旺取决于炭加的够不够多(文化)。只要炭多炭好,把红薯烤熟,就是信手拈来的事。
职业餐饮网总结:
搜狐CEO张朝阳曾说,“创新与其说是商业模式,不如说是日复一日”。
超级文和友的火爆,并非是偶然拍脑门的创意,而是日复一日挖地三尺的潜心研究。
与其模仿,不如超越。超越的不是超级文和友,而是打造第二个更具创意、创新,有自己独到性的“中国美食迪士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