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只有自家楼下最好吃”的美食魔咒 为了心里最爱的一屉小笼,愿做1h地铁,穿越几个区 热气腾腾一揭盖,蒸得是阿拉上海咪道 上海小笼第1花落谁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上海小笼馒头,有朋友说是可以品尝的“上海方言”,也是“活着的”百年非遗。相比生煎锅贴的烟火气,小笼的温柔总让人心头一暖。汤白味咸、肉馅不加姜丝是上海小笼的特点,再搭配嫩姜丝和清爽的镇江醋,老灵额。 鲜肉最是传统,包上蟹粉、蟹黄、蟹膏又变得颇为精致考究,百变的小笼,不变的偏爱。 小笼的起源说法颇多,苏锡常沪众说纷纭。但最多被想起的应该就是南翔小笼,相传同治十年(1871年),日华轩老板黄明贤另辟蹊径,把店中的大肉馒头由大改小,重馅薄皮,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南翔小笼馒头。关于南翔小笼,褒贬不一,但南翔小笼确实是上海小笼的传奇,从清代开始传承的手艺,至今已经到了第6代,是来自食物的熟悉感,上海小囡记忆中老城隍庙的味道。 吃小笼,“宁可人等馒头,不能馒头等人。”热气烫口的汤汁是小笼的灵魂所在,从侧面咬一个小口,汤汁便簌簌流出,小心嘬上一口,肉馅弹牙,面皮韧劲儿,回味无穷... “皮薄个小吃口鲜”是南翔小笼的代名词,懂行的朋友会让你直接上2楼落座。未经发酵的面皮韧性十足,咬开嘬一口,烫得人猝不及防。在城隍庙吃小笼,更像一种仪式感和记忆,吃一屉小笼,赏赏九曲桥的美景。 小笼上的褶子,可是要看师傅手艺了!褶子多了,卖相就好了、顶头也薄了、吃起来就更好吃了。手艺好的师傅甚至可以在小小的尖顶包出20多道褶。而且褶子多,说明皮子薄,一般用掌心按出来的“油台面”,褶子数到不了16条。 南翔馒头店的双擀操作法是游玉敏师傅(南翔馒头店第六代传人)首创,改善了面皮薄厚不均匀的问题。9克的皮,要包21克的馅,皮薄容易破,皮厚又影响口感,师傅的功力都在这1方案板上展示的明明白白。 剁碎的猪皮需要熬煮3-4小时才能变成猪皮冻。而馅心用的是优选的三种部位的猪肉,按照比例进行调配。除了肉和少许盐,没有其他调味,吃进嘴里满满猪肉的香气。(小时候会猜测,小笼里的汤汁,是不是用针管打进去的) / 小分队大数据-小笼馒头篇 /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最爱的1家小笼馆 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头好
本篇文章整理了上海「小笼馒头」榜单上Top100的店家,根据区域进行分类罗列,看看你最爱的那家有没有在其中? 12个区,100家店 *部分店家可外卖
信息来自大众点评 《上海小笼包 · 菜品榜TOP100》
你从小吃到大的小笼馒头是哪一家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设计 / 汤汤 *文中图片及文字为小分队原创 盗用者虽远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