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你被忽悠了吗?只有42%靠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17 0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男性被雷劈中的概率,竟然是女性的6倍?”


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为什么男性更容易被雷劈”,能搜出不少一本正经的“科普”:有说男性雄性激素比女性高,有说男性平均身高比女性高,更荒谬的,还说男性比女性更爱撒谎,所以更容易被雷劈。



原来,这一数据源于美国的一项研究。从1995年到2008年间,一共有648人因被雷击中而死亡,其中,82%是男性。研究给出的原因是,雷雨发生时,男性更爱冒险,比如打高尔夫球、踢足球等等。


一则普通的研究,被自觉聪明的人按照各自的“理解”发布上网,在互联网上居然引发了一场奇观。短视频时代,类似的“科普”乱象并不少见。


自媒体的发展,让科普内容更加广泛,热门的、冷门的,啥都有,但也带来了标题党、夸大事实甚至胡乱捏造的现象。短视频时代,科普变得更简单,还是更难了?


科普界的冰与火

依托着互联网平台的东风,短视频科普成为了新的内容风口。


抖音上,涉及科普的有关内容已有近5000亿播放量,相比2021年增长了近7倍。2021年,该平台上知识创作者就已超1.5亿名,相关视频更是超10.8亿条。


至于被年轻人戏称为“学习网站”的B站,更是凭借着诸多知识性内容吸引用户。去年,有1.3亿用户会在B站上观看泛知识性内容,这些内容占平台视频总播放量的45%,可谓“半壁江山”。


“每个人都是一个广播电台。”科学传播学者王思教授这样形容如今的科普“盛况”。


在繁荣的表象下,短视频科普也存在不少乱象。中国科学院2021年的一份研究认为,新媒体的发展冲淡了科学的严肃性。超过半数的短视频内容不具备权威信源,仅有42%的博主能做到“全部和大部分视频具备权威信源”。


除此之外,标题党、夸大事实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近日,“最可怕的暑假”在网上引起热议。不少“资深老师”介绍,xx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不努力就输在起跑线上了”。看似专业,本质上还是打着科普的旗号贩卖焦虑。


在养生、医学等领域,此类科普领域更是重灾区。什么“每天一头蒜,让你远离癌症”“骨头汤补钙”“绿豆汤抗癌”……发布者往往没有专业医学知识背景,只是为了蹭流量。而很多老年朋友,则是“如获至宝”,爱看爱刷爱转发点赞……


短视频,科普的“双刃剑”


不得不说,科普内容的走红,短视频功不可没。


一是相比于文字、图片时代,短视频更有情绪感染力、更直观形象。“即便是科普知识内容,只要做得有趣、生动,也能吸引人观看”,王思教授说道。


此外,移动时代的短视频让观众的参与度也大大提高。他们能通过弹幕、评论来互动,还能玩梗。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罗翔,一开始借用各种离奇的案件来科普法律知识。网友们将他的视频剪辑成“法外狂徒张三”系列,将严谨的法律条文、内容既进行了广泛生动地传播,又以玩梗让这一过程更有趣。


“学界也一直在研究,如何在科学叙述中加入娱乐化的内容,把科学和娱乐结合起来可能就会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据王思教授观察,不只是媒体,科学界也在关注如何能更好地科普知识。


只是,在科普一事上,娱乐化最终会成为一把双刃剑。信源缺真、标题党等现象正是过度娱乐带来的问题。


“即便观众真的记住了这条视频,但其中跟科学相关的内容可能也不一定对,大家都只是看看其中的幽默。”王思教授说,过度娱乐化可能会冲淡知识内容,让它成了披着科普外衣的娱乐产物。


比如,今年2月,某偶像演员的花边新闻一出,就有科普自媒体立马就出来讲解睡觉时用口呼吸的弊端。即便科普得有理有据,吃瓜群众也只是看个乐子而已。


算法下,流量也带来了科普传播的悖论。自媒体博主周哲做了5年全职科普,他发现,很多时候,如果不标题党、不夸大事实,很难获得更多流量。而只有流量越多,视频的浏览量越高,科普传播度才会更高。


比如,在某短视频平台搜索“科普”,首页便会蹦出一条关于世界五大剧毒的视频,标题上赫然写着“第一种甚至只需要1克就毁灭全人类”。点开一看,说的是钋,一种需要人工合成、极其稀有的微量元素。事实上,虽然钋确实有剧毒,但绝不可能用1克钋就能毁灭全人类。


短视频时代,如何平衡“流量”和“质量”,这是所有创作者特别是科普创作者都要面对的难题。


未来,任重道远


短视频的东风下,如何做到更准确、更高质量的科普呢?


最重要的,是内容的准确性。王思教授认为可以从平台和创作者两方面努力。对于平台,她建议,抖音、B站等可以建立专家库,将所有打上“科普”标签的内容由专家核实后再发布。


同时,平台还需要对科普内容创作者进行身份审核,如果创作者具备专业知识背景,可以给予优先推荐之类的奖励。


而对于创作者而言,王思教授说,每个制作、发布内容的人都应加强自律,对于没有把握的信息保持警觉,以尽量保证科普知识的准确度。


这也是周哲所坚守的原则。他的科普视频内容里的知识、信息都能找到专业论文支持,且部分视频还会交与中科院的专家审核,以求得更高、更可信的科普准确度。


全职做科普五年,从没有任何收入到收入稳定,周哲对科普行业的未来仍是乐观的。这得益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有8.47%,意味着100个人中只有将近9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2022年,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12.93%,比预计中增长的快了许多。


科学素养不断提高,观众们水平上来了,那些离谱的伪科学真谣言,也难再有生存土壤。归根到底,科普不只是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传播一种科学的信念、表达一个人的文明素质,求真务实、批判反思。


正如王思教授所说:“面对科学,我们最理想的态度,是不盲目地贬低、神化科学,对科学能有反思。毕竟,已知科学认知尚未穷尽,还存在不确定性,也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风险。”


(应受访者要求,王思为化名)



癸卯年

五月三十

2023-07-17

监制:唐小山

编辑:李木樨

审校:孟夏


原创声明:本文为央视网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