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地处晋南,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二族以至尧舜禹古代帝王在此创建更文明,古来即有“金襄陵、银太平”之誉,足见物产丰饶。丁村内遗存有明、清时代的民居院落40多座,是中国北方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
走进村庄,古朴的四合院一座连着一座,这些古院落以村中心的观音堂为中心,分为北院、中院、南院、西北院四大部分。四个部分的房屋因建造年代的不同而风格迥异。明代房屋的装饰以彩绘为主,风格古拙稳重;清代房屋的装饰以木雕为主,雕工精细,造型优美。丁村不但因丁村人及其文化遗址蜚声中外,而且村中至今还保存着四十多座建于明代万历至清宣统年间的四合院,这些古老建筑青砖青瓦,墙高院敞,布局严谨,雕刻华丽,不仅极具有观赏性,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北方明清时代四合院建筑的宝贵实物资料。
位于临汾市区南3公里,为纪念古帝唐尧所建。始建年代不详。《太平寰宇记》、《水经注》、历代《临汾县志》和碑刻记载,1700多年前的晋代,在河西平阳古城(金殿一带)已建有尧庙。晋元康年间(公元291年—公元299年),尧庙从汾河西移到汾河东帝尧故里伊村,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移今址。尧庙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是中国纪念尧、舜、禹3位先祖的庙宇,民间俗称“三圣庙”。尧庙的主要景观有广运殿、虞舜殿、大禹殿、寝宫、尧典壁廊、尧字壁廊、祭祖堂、仪门、钟楼、鼓楼、尧井,以及“龙凤之脉”、文物雕塑等。景区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994平方米。帝尧,以其卓越才能和杰出贡献,为世人所敬仰和尊崇,被尊称为文明始祖、民师帝范。尧庙,如一座宏伟、隽永的历史殿堂,千百年来,为尧舜传人、炎黄子孙膜拜,也吸引着愈来愈多的华夏儿女前来寻根问祖。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实际上应该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讫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约700余年的时间。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地第一次迁徙。为了巩固明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繁叶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晋国遗址南临紫金山,北临汾河,面积约35平方公里。南起上马村南,北至北坞古城,西起台神村,东至凤城。在晋国遗址范围内主要发现有古城遗址、铸铜遗址、祭祀遗址、盟誓遗址、宗庙建筑遗址和墓地。
晋国遗址,仅残存宫殿台基,有牛村、平望、台神、马庄、呈王、北坞等六座古城。位于遗址西北部的牛村、平望、台神3座古城,规模较大,相互毗连,呈品字结构,尚存大型夯土台基。铸铜遗址位于牛村古城之南,面积约20万平方米。祭祀遗址发现有10处,多以两坑或三坑并列为一组,坑为长方形,多口大于底,所埋牺牲以马、牛、羊为多。盟书遗址在晋国遗址的东南部,面积约3800平方米,出土盟书5000余件,盟书记载了春秋战国之及晋国贵族集团之间的斗争。宗庙建筑遗址在盟书遗址北约1000米处,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共100余处。此外,在晋国遗址范围内发现上马、下平望、东高三处古墓群,均属“邦墓”。另在遗址西南1.5公里发现的柳泉墓地,为晋公室墓区。位于当年晋西革命斗争的中心区域吕梁山脉,临汾市隰县县城南郊,距县城1.8公里。纪念馆总占地面积15762平方米(23.1亩)。陈列包括: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展厅。具体包括党的早期活动、创建革命武装、红军东征、晋西会议、午城战役、根据地建设、晋西事变、东川战役、汾孝战役、踊跃支前、伟大胜利等单元内容。晋西革命根据地,是红军东征和八路军挺进山西对日抗战的立足地和扩展地,是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坚强屏障,是支援解放全国的战略后方。纪念馆对于颂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缅怀革命先烈的不朽功勋,再现晋西老区人民在革命斗争中作出的壮丽伟业,进一步研究晋西革命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