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美国航空订购20架“序曲”:超声速旅行有可能重来一次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22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月17日,一则不大不小的消息引起了航空业的涟漪。这条消息是,美国三大航之一的美国航空公司宣布,向初创企业Boom订购研发中的超声速客机“序曲”20架,而且不可退款。美国航表示,还有一笔40架的意向订单。这样一来,美国航以总计订购60架的大数量,成为这款超声速客机当前的最大订户。

为什么说这是一则不大不小的消息?自从协和号超声速飞机退出商业运行以来,超声速旅行的模式一直处于边缘状态,20年间,波音,空客,洛克希德·马丁与NASA推出过各自的方案,多家初创公司也跃跃欲试。


然而,随着初创公司Aerion的倒闭,空客公司扶植的AS2项目夭折,这一波浪潮中,可实用的方案只剩下Boom公司一家。Boom的英文含义是“繁荣”,把第一款产品命名为“序曲”,目的是打造全新航空出行方式。

Boom公司成立于2014年,由一位名叫布莱克·斯科尔的人创立,他之前的经历是礼券和亚马逊,航空业和资本界不熟悉他,维珍太空飞行公司是最早的支持者,2016年支付了15架飞机的定金。

2017年,日本航空公司跟进,支付了20架的意向金。在此期间,欧美航空业正在过着稳定的幸福生活,超声速旅行服务的盘口太小,概念太老,不入大家的法眼。孰料人算不如天算,刚刚进入2020年,全球性的疫情突如其来。短短3个月后,希思罗机场乘客数下降了97%,回到了1950年。从全球民航运行规模看,倒退了42年,相当于1978年。


对于这场疫情,欧美航空业十分自信和乐观。高管普遍认为,损失是巨大的,但不至于灾难性。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给出预测说,最多六、七个月,发病率大幅下降,航空业复苏。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美航空业经历过几场新冠病毒类流行,比如2002年的非典(SARS)和2015年的呼吸综合症(EMRS)。基于这些经验,预测看起来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2020年秋季,第2波感染接踵而来,欧美航空业再次停摆。这一次,欧美航空业高管相信在劫难逃,采取全机型停飞,全机队裁员等“绝食性”措施,只有个别人当成一种机会。比如说,美国联合航空公司董事长斯科特·科比。

城市越大,流动性越旺盛。航空出行模式基于枢纽,基本客户群是高净值的商务旅行者,这是航空业的基本生态,更是旗舰公司的文化和优势。不过,从SARS到EMRS,每一次疫情后,欧美航空业的商旅业务都会下降五个百分点。这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商旅者认识到,疫情流行与航空旅行密切关联。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发现,常旅客计划越来越艰难了。


这一次疫情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久,而且要在更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生存和复苏,其中一个就是碳排放,谷歌和苹果等新兴企业都制定了商旅人员的碳足迹考核指标。巨大的社会压力迫使航空业转向新能源。问题是,现有石油燃料动力的喷气机和所承载的运能巨大,电动和氢能源飞机还无力取代。可以看到实用曙光的机型太小了,简直杯水车薪。

在科比看来,这些都是美联航这种超大和老牌企业的基本矛盾,迫在眉睫,又无法解决。如果改变看待问题的视角呢?

比如说,电动和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概念在资本市场很热,但只要想想,这种飞行器占用的公共空间大于私人汽车,都市管理者就不能接纳。相反,继续采用现有公共出行模式,使用eVTOL,点对点地接驳枢纽机场,加上使用电动/氢能源小型飞机作为通勤,由此探索一条枢纽航空服务模式的可持续之路。


在资本大讲堂上,都市立体化智能交通的宏大叙事高潮迭起。然而,真正的从业者深知,航空接驳和通勤不能与其他交通方式竞争,仅仅这一段的环保良心也不足以吸引旅客。毕竟,从旅客角度说,经过这番新能源出行周转的折腾,只会增加自己的旅行时间和成本。

如果干线飞行时间压缩一半呢?

为此,就在2021年5月,Aerion公司宣告倒闭之际,科比下单订购50架“序曲”,投资阿拉斯加eVTOL飞行器和瑞典电动支线客机,提出“生态天空联盟”的生化燃料共建项目。总体上说,科比的想法是用绿色革命加上传统超声速方式,打造一个切合当前社会环境、条件和需求的航空公司新模式。

显著缩短旅行时间有效地加深旅客忠诚度,有利于航空公司保持自己的文化。比如说,东京是美联航在亚洲的一个超级枢纽,如果一位差旅者从旧金山前往东京,出差往返时间可以节省一整天。至于较短航班,时间优势同样明显。比如香港-东京航线,当天往返,还不耽误这一天的商务活动。


时间又过了一年,欧美航空业再次走出疫情。从欧洲到美国本土,最大的问题是运量脱节,到处是航班延误和取消,旅客和行李积压。进入夏季以来,希思罗机场干脆限行每天10万人。当然,从欧洲到美国,造成运力缺口的原因不是飞机不足,而是运行飞机的人不足。疫情如此反复,从驾驶舱到机库,从候机楼到ATC塔台,太多的一线员工流失。欧美的假期和天气的炎热触发了客源繁荣,不过这个行业的运行需要监管,需要资质,需要培训,需要认证。不可能在高峰时找回足够的入手,在低谷时辞退闲置的人手。

全球化需要航空业作为重要支撑,全球化也揭发了航空业的脆弱性。新冠病毒还没有走,猴痘病毒已经登场。这些经历说明,就当前的航空业规模看,已经不能继续依赖增长的稳定性。或许孩子们会在历史书里读到,推动航空业变革的不是全球环保压力,而是狭小密封客舱中游荡的微小病毒。地区性甚至全国范围内的航班熔断、限行甚至停摆可能成为常态化,恢复规模甚至扩张只能造成更大的财务风险,更大的社会压力。相反,想办法跟上环境的节拍,提高周转率,增加应变力,倒是一个证明了方向的解决方案。正是认同美联航疫情后的解决方案,美国航迎头赶上,下单量反超美联航。


其他航空公司继续观望,不愿意这样冒进,完全可以理解。在疫情大流行之际,还要主动进入更多风险,这种做法有违现代管理规则。

然而,科比的行动说明,复苏不应指望简单地重复,而是重建。重建的重点是适应性,通过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改变风险形式,使风险回到可控的边界之内。

控制风险不是消除风险,而是改变对待风险的方式。事情出错时,承担风险的压力越小,事情发生时,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更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