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奖励钱、积分、小红花...“奖励机制”真的会毁掉孩子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23 17: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热搜有这样一条新闻:



除了热搜这个事件上明码标价的奖金奖励外,类似的:孩子考试名次上升奖励一双新球鞋;孩子做了家务,奖励周末去海洋乐园;还有学校里面的小红花、积分制度等等。


现在教育孩子时似乎非常流行“奖励机制”


这类贴纸奖励、积分奖励、美食奖励、梦想奖励等等在育儿时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里,应用的都非常广泛。


但是也有很多家长会担心这种奖励方式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那这种方式是不是完全不可取呢?究竟应该如何应用呢?今天来和各位家长探讨一下。


 01zexiaoxing

德西效应(Westerners effect)是什么?


首先可以看到,这条热搜的评论区很多都在讲:德西效应,这个可能很家长都知道。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 Edward L. Deci 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选取了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解题有报酬,一组没有;

➤第三阶段为自由休息时间,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研究人员观察发现(报酬组)学生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但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


(无奖励组)的学生有更多人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 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我们可以来看看和德西效应相关的案例:

案例一: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老人难以忍受。

第一天他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孩子说非常感谢他们把这里变得热闹;


第二天老人给嬉闹的孩子15美分,还是对孩子表示感谢。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觉得钱太少以后再也不来这边玩了。


在这个例子中,孩子在没有奖励之前是单纯喜欢做这件事情的,但是后面“奖励机制”的介入,使得孩子从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老人利用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来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但上面案例的孩子最开始本身就喜欢去老人那边玩,这是有“内部动机”的,有自身兴趣的。


但是如果孩子很讨厌一件事,拒不配合,可能介入“奖励机制”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案例二:


一个家长自述:他打算送家闺女去学习跳舞,但是他闺女死活不愿意,到了舞蹈班也拒不配合。


后面他跟闺女说:如果你这个月能在舞蹈班表现的好,就给她买喜欢的玩偶。


没想到一个月后孩子自己爱上了跳舞,爱上了用舞蹈展示自己这种方式,不需要奖励也风雨无阻的去学习。



同样用钱作为奖励,但达到的效果却截然不同,所以有时候“奖励机制”更像一把双刃剑,在适合的时间使用,就像一个小钩子,将孩子钩进这个领域,然后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但是在孩子本身有内驱力的情况下,用奖励介入则有可能消减孩子的兴趣。

 


02zexiaoxing

奖励机制如何介入


那“奖励机制”家长在使用时应该考虑什么时机、怎么来使用呢?这边分享一些方式方法,家长们可以做相应的借鉴:




奖励机制适用情形:



1

用“奖励”作为引子,想让孩子迈出尝试的第一步

对一件事情没有太多兴趣的孩子,先把孩子引进来,通过后面的接触再逐渐激发孩子的兴趣。


就类似于上面的学舞蹈的孩子,她最后开始可能对于学舞蹈是抗拒的,但是抗拒的是去兴趣班这件事,不是舞蹈本身,通过奖励将她引导到学跳舞中来,逐渐的她察觉到了其中的乐趣,将外在动力转化为了“内驱力”!这种使用方式就是非常合理的。


2

孩子自制力较差,希望养成一些好的习惯 

如果家长想要孩子提高自制力养成好习惯,比如孩子每天能按时起床,按时写作业,按时洗脸睡觉,那采用奖励机制是比较好的方法。能让孩子逐渐养成习惯,到后面甚至不需要奖励就能自然而言完成任务。


这种使用方式在学校运用的比较多,比如作业写得好给小红花,发本子,爱卫生讲文明给流动红旗等等。


3

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感到疲软,可以予以激励

比如孩子之前一直认真练钢琴,也非常喜欢钢琴,但是最近一段时间被电视剧吸引了目光,练钢琴心不在焉,这个时候可以祭出奖励机制。


“认真练1小时琴,可以获得一个奖励”,奖励的东西甚至可以是他最近心心念念的电视剧,这样能在外在辅助他,让他不要因为这一时分心,导致后续心野了,再也学不下去。




特别注意的事项:



➤1:不能什么事情都用“奖励机制”,经常用容易导致孩子对于奖励的阈值变高。


就比如有一个事儿让家长哭笑不得,想让孩子帮自己扒一个蒜,结果孩子张口就是:“有什么奖励?”,因为在家里家长经常用奖励来引导孩子做事儿,导致现在让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奖励。并且还要评估一下难易程度,奖励低的还不做了。


➤2:外部激励不会一直存在,所以退出机制要完善,不能一直使用。


奖励不能够一直持续,不然孩子也会懈怠,甚至从“内驱力”转变成了“为奖励而努力”所以最开始就要想清楚这个奖励存在多长时间,以什么方式退出,怎么和孩子解释。


➤3:奖励的东西最好根据孩子的喜好来决定,但是现金奖励尽量减少,而是采用满足孩子一个心愿之类的方式。



03zexiaoxing

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


其实对于这种外在激励,各类家长各执一词,但这也只是一种教育的方式罢了,并非是洪水猛兽


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不同的个体,所以教育方式也要根据家庭环境孩子性格进行调整。一个有自驱力、内心强大、自制力强的孩子我们当然都喜欢,但是并不是任何孩子都能不借助外力培养成理想的样子。


在育儿路上,只要能使孩子找到自己的热情和意义所在,能把需要的事情持续做下去,那就是“好方法”!

最后,想要了解更多教育知识、新闻,敬请关注择校行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