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上世纪“火柴盒”建筑向公寓的轻盈变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4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建设犹如一场错综复杂的社会实验,涌现的需求促动快速火热的建设,往往未能顾及长远。当新需求再次更迭,既成的实体环境开始与它所承载的生存模式错位,形成一种不和谐的拼贴。想要修补时,这种裂痕与各类因素交错勾连,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广州市越秀区,一栋建于上世纪的火柴盒通廊住宅,在去年改造成为长租公寓,“村城-万科五羊泊寓PORT”,由间筑设计(TEAM_BLDG)主持设计。



白天与夜晚的“村城”



越秀区吸引着大量年轻群体涌入,它是广州最古老,也是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区,人们乐于分享它的核心位置、便利的交通,他们的驻足也希冀有安全、良好的居住环境作为生活质量的保障。知名的城中村——杨箕村与项目地段相邻,它在2016年完成了全面拆除重建的改造,而“村城”项目一方面紧邻城市干道,一方面在它周边存在着老旧的居民楼,与林立的饮食、杂货、五金等商铺,两个时代的生活轨迹在此交结。



周边多为火柴盒式通廊住宅



旧建筑改造处理的是进行过程中的时间,它容纳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重面向。不同于平地而起的新项目,旧建筑改造在既有条件的限制中面临更为复杂的考量与取舍,挑战中也常常生发着机遇。间筑设计对旧建筑改造项目向来有浓厚兴趣,其英文名中的“BLDG”正是在象征着一种时间上的模糊,它意为楼宇但更是一个动词,代表着延续往复的建造过程。



新建筑和老旧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



“村城”,意味着由人聚集而成,内部形成有完整生态系统的场所,成为一座微型的“城”。项目以白色的体量立于旧环境中,与相邻的体量、结构相似的居民楼达成新旧并立的状态。设计师为原建筑结构覆加一层半透的白色冲孔铝板,包裹起整个外立面。半透性既是向内的遮挡,也为内外的交流提供一层有趣的屏障。它用新的肌理、质感为城市生活提供一种意识,一种对于新语言、新的生活模式的意识。随着改造完成,投入使用,它内部的生活模式相较以往必然发生转化,租住在此的人通过一座建筑与周边环境互动,它以自身生态的完善,或许可以为催生城市的自我革新提供力量。



建筑东立面



建筑的使命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对本质信息探知,对社会生态解读的过程。建筑师怀抱一种为老旧城区探寻可能性的态度投入改造设计,希望点状改造的“城市针灸”可以由一处穴位扩散至更大的城市经脉中去。



Q&A

KINFOLK简称K

肖磊简称肖


About the Concept

关于设计理念


K:间筑设计的项目有各自不同的设计核心概念,如以空间原型为核心的“透视”、“联接”,以行为模式为核心的“迷藏”,以哲学命题为核心的“浮世”等,广州五羊泊寓项目以“村城”命名,传达的理念是什么?


肖:之前项目的命名,不管是以空间原型为核心还是行为模式为核心,其实更多的还是从建筑形态本身出发。但五羊项目不同,它跟社会的连接是我们所有项目里最紧密的。名为“村城”,其实讲述的是它与城市和人的关系,而并非建筑设计的概念。



新建筑与旧建筑的对望



以前这片区域,地理及精神层面来说它都确实是一个“村”,居住于此的大都是土生土长的“村民”。而现在“村”的概念仅在行政区划上成立,原本这种由人聚集成村的概念已经被削弱了,“城村”变为了“村城”。住在这里的人,他们可能处于一种相对不那么明确的状态,他们既不是出生、成长在这里,也未必会永远定居于此,而这些客观条件对此项目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城中村内唯一的市场近在咫尺



About the Reconstruction

关于旧建筑改造


K:间筑设计对旧建筑改造项目特别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此次改造项目较之以往有什么独特之处?


肖:我们对旧建筑改造项目特别感兴趣,主要是这类项目常常充满了挑战和惊喜:它常常同时具有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上的错综复杂,结构、规范、成本等方面限制重重;但同时又是特别真实而鲜活的一类,有着其独特的个性和矛盾。这些老旧的建筑,可能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几十年时间里它承载了很多人的起居生活。而设计的过程仿佛是在与那个年代对话,与那个年代的居住方式、生存状态对话,在设计中我们逐步领会,逐步解决问题,这是非常令人享受的过程。



新旧里面形成的鲜明对比



这次改造项目的特殊之处主要是它较为复杂的社会属性,这片区域的人口密度非常高,周边环境错综繁复,且面临着改造资金匮乏的问题。同时我们不仅仅希望解决单个问题,更是希望探寻一种模板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应用,给这种老旧城中村区域提供多一种可能性,这无疑也增大了改造的难度。



K:开发商介入将原有居民楼改造为长租公寓,对旧城进行点状改造,您如何看待这一介入方式对于老旧城区的作用?


肖:在我看来,这种方式对于老旧城区是有积极作用的,当然改造前提是对旧建筑抱有充分的尊重。这种点状改造其实相当于“城市针灸”,作用于城市的某一个穴位。一方面它可以切实的解决某些问题,甚至可能改善这整个区域。另一方面,它能够引起一定程度的关注,给大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原来这种老旧的状态是可以被妥善更新的,即使有着复杂的现状和诸多限制因素,也仍是可能通过设计及一系列努力去解决的,同时也能带来一定的商业回报。这无疑会启发更多对同类项目的正向思考。



不同年代的建筑,在风格上形成对话



K:项目周边居民楼基本都是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火柴盒式通廊住宅,建筑周边及自身的状态给设计带来了哪些难题与机遇?改造后的建筑与相邻居民楼构成怎样的语言关系?


肖:这次改造的项目周边环境其实颇为繁杂特殊,前面是一条车水马龙的城市干道,后面则是城中村内唯一的市场,与其相邻的还有另外两栋内部构造极为相似的居民楼。因此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该建筑作为连接城市与城中村的门脸,改造后的立面如何既增加与城市相衔接的融合度、又维持与所处社区的粘合性。同时,建筑内部因为年久失修,内院存在大量搭建,空调外机、电线烟囱错落,内部唯一开敞的公共空间因此异常脏乱,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清理和整理,但利用好该公共空间,不但能提升整栋建筑的舒适性,还能为公寓注入活力,增进邻里互动。




左图:立面改造分析图

右图:新立面形成错落有致节奏



改造后的建筑与背后城中村原有居民楼的状态,像是新与旧的语言在“对话”,而周边大小建筑共生的状态强调了城市立面肌理层次的“拼贴”感,为整个区域增添了一种生趣。



窗台与阳台的细节



K:除去考虑旧有周边环境,改造中是否也考虑未来可能的环境变化适应性?


肖:我觉得这一点恰好是建筑师的局限性,或者说是无奈之处:只能在当下尽量做到最好。设计赋予建筑新的语言、个性的同时,也尽可能让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有更大的包容度。因为你很难预料也很难控制周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建筑是否会被改变。就像是往湖水里扔一块石头,激起的涟漪能传播多远你无法知道。我们之前在厦门镇邦路改造了一栋民国时期的骑楼建筑,在我们改造完成不久后,该区域被政府进行了统一规划改造了,周边建筑外立面从各式各样变成千篇一律,这是我们感到很遗憾的地方,也希望未来能少一些这样简单、统一化的改造方式。



从步行道仰头看外立面的节奏



About the Detail

关于细节


K:设计的目标使用群体是哪些人?这一群体与之前的住户群体有何差异,使用群体的变化对建筑本身及周边社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肖:设计的目标使用群体是年轻上班族和自由职业者,他们希望住在市中心,享受便利的交通,同时也想要追求舒适性和设计感。新的群体相对于以前的住户更追求生活质量,同时大多是独居的状态,因此设计在提升户型内部空间品质的同时,也考虑了如何促进邻里间的交往互动,例如将中庭、夹层及屋顶花园设置为不同类型的公共交流空间。而年轻群体在这里的聚集,其实可以给这种老旧的街区带来很多活力和朝气,促进周边配套及环境的改造提升的进程。



利用原建筑主要立体动线围合成的公共空间



K:改造中建筑主体结构是如何处理的?


肖:建筑主体结构没有进行拆除与重建,设计保留了建筑中的原有结构,并且保留原建筑中以各层不同户型相连、房间面前的错层通廊和楼梯立体围合、汇聚在中心庭院这三重从私密到公共的空间层次。



富有韵律的内立面窗洞



K: 从居民楼户型转化为公寓户型,内部户型转变是如何处理的?


肖:原本居民楼的户型很多是为多口之家设置,我们在保留建筑原有结构的同时,拆除了一些户型的墙体,针对青年公寓的特性进行了重新分组,并且在每一种户型内部都设置了独立的厨卫,布局上也更加贴近当代都市年轻人的生活习惯。



公寓客房室内



K:建筑主体以及房间内为何均使用白色作为主体色?


肖:就建筑立面来说,还是希望建筑能够从这样一种相对老旧的环境中跳脱出来,因为泊寓主要面向的还是年轻人,但同时又不希望它是一种强势的存在,而白色最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另外一方面,为了满足我们给旧建筑“减重”的初衷,白色半透材质的包裹能让建筑在白天和夜晚呈现出不一样的轻盈感。就房间而言,由于公寓本身的户型相对都不大,使用白色是为了尽可能让房间显得更开敞明亮。同时,如果未来的租客追求个性,有改造的意愿,那么白色作为底色其实能更有效率的去达成改造的目标。



建筑的改造前与改造后



K:外立面马赛克构成的设计来源是什么,它的构成生成逻辑是什么?


X:在当时那个年代,马赛克在居民楼这类建筑上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材料。该区域类似的居民楼外立面上都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马赛克材料,这是人们对那个时期建筑的一个记忆点,所以我们把它作为了冲孔铝板的模数来使用,力求与原建筑立面的拼接马赛克相呼应。



冲孔铝板塑造的外立面的轻盈



K: 外立面为何选择了冲孔铝板这种材料,它对建筑内外的视线关系起到什么作用?


X:冲孔铝板有一种半透明的效果,同时通过波浪形的设计,让建筑更有律动感,可以在视觉上达到更轻盈的效果。就内外视线来说,从室内向外看的时候,冲孔铝板会呈现出一种通透的状态,而从外部看室内的时候,它会呈现出一种半遮蔽的状态,这是由于距离的远近决定的。因为该建筑与其背后的建筑是面对面排列的,冲孔铝板能够在保证室内视线和采光的同时,增加阳台及房间内部的私密性。



半透样式的覆盖层的亮灯效果



K:改造后的内庭公共空间具有室内感,同时开敞的顶部使阳光等自然因素进入,您如何定义内庭的属性?在天气变化如落雨时,它会呈现怎样的状态?


X:在当时那个年代,这类住宅建筑的中庭本来就是一个邻里交流的空间,但是因为经年累月缺少维护,在我们接手这个项目时,看到中庭里全是空调外机,电线烟道错落,整个空间非常脏乱,完全丧失了以往社交空间的属性,甚至还制造出了很多问题。对于中庭公共空间,我们并不是要给它强加一个新的属性,而是想要还原它最初功能,这是一个恢复的过程。



仰视中庭



至于天井开敞的顶部,我们觉得这正是以前这类房子特别有趣的地方:你推开门进入走廊的时候便已相当于到了户外,现在的房子几乎已经没有这个特色了。所谓的旧建筑改造不应是粗暴的把旧的因素都去掉,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保留类似这种具有一定年代性的体验感。在下雨天,这种半户外的感觉会更明显一些,又会是另一种体验。当然我们处于使用方便的考虑,在走廊的外侧还设置了一道墙,所以下雨天,天井里会是自然下雨的状态,但人在廊道中行进,其实不会受到落雨的影响。



K:项目对建筑、室内和景观进行了一体化设计,景观设计主要在哪些方面?


X:我们对屋顶露台做了景观的设计,希望除了中庭以外,屋顶花园也可以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公共的活动空间。我们在这部分设置了户外花园,以及可以提供观景和休憩的地方,甚至还设计了户外吧台、BBQ的场地。但是遗憾的是最终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没有能实现出来。



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黄昏时的公寓楼



K:您提到此次改造不仅仅希望解决单个问题,更是希望能够探寻一种可复制的模板,给这种老旧城中村区域提供多一种可能性,请您具体谈谈可复制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X:我们其实很反对单纯从外观形式上进行复制。一方面就公寓本身,从小体量的尺度来说,我们希望通过设计达到一种可复制的户型,这也是甲方当时给到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定制了3种标准户型,这些户型是可以在其他类似项目中继续使用的,这是一种可复制性。


另一种复制更多是经验层面上的:不是在所有条件都齐备的前提下,才能做出好的设计,能够在特别多不利限制条件下最大化实现设计的完成度,反而从材质、施工难易、成本控制等方面实际印证了同类项目的可操作性。通常来说,旧改项目它的成本都不会太高,我们过往的项目,比如厦门镇邦路的改造项目,也都是这种低成本的改造。那在这样各种限制下,比如成本、规范,设计到底能做到多大的限度,这确实是一个挑战,但一旦你花时间去解决了,对其他类似项目的借鉴意义会非常大。




图片:由间筑设计(TEAM_BLDG)提供

撰文:Liz Han

摄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编辑:zhuoran

编排:韩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