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东鳞西爪——从客栈到酒店(早期的利顺德饭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31 08: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关注 不迷路

利顺德饭店是天津最早的外资饭店,但未必是中国第一家外资饭店。因为早在1863年,苏格兰商人理查德( Peter Felix Richards)在上海外滩附近建了一座查理饭店( Richard's Hotel& Restaurant),后迁至外白渡桥处,1858年经营商船的美国商人史密斯( Henry Smith)从理查德手中买下了查理饭店,把英文名改为Astor House Hotel。利顺德的价值不在于其最早,而在于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性。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中英签订《北京条约》,规定开天津为通商口岸。为保证条约中800万两白银款如期支付,英国斯狄夫利( Staveley)将军率领3000英军驻扎在天津,这支部队的工兵上尉戈登划定了英租界界限和道路,在天津首先开了英租界

英租界位于紫竹林以下沿河的低地,初期主要是一些高梁地、水坑和一些坟地”。据《津门保甲图说》记载,当地有八个村庄,二百多户人家。闻讯赶来的商人和传教士在英租界根本没有落脚之地,新来的外国商人大多在天津旧城区建立商行。

利顺德饭店的创始人英国圣道堂牧师约翰・殷森德( John Innocent)于1861年4月4日从上海到达天津,是在戈登上尉的帮助下,在宫北购买了一所大房子作为礼拜堂,主要是为驻扎的占领军作礼拜用。英租界区确实需要一个接待外国人的旅馆。1863年,森德和英国领事签了一个英国式的土地官契(Crown Lease),在海河边上英租界的河坝道(台儿庄路)建起了一座宾馆,这就是后来的利德饭店。根据商埠志》记载,那是一座名叫“泥屋”的沿河建筑,意思可能是“建在泥淖之上的屋子”。原来的河坝处除了几个村子建在土台上,周围都是湿地,饭店的地基是民工用小车推来的泥土垫起来的。据记载,泥屋是一座简易的英式印度风情的平房,前面是旅馆,后面是货,样子现在谁也不知道。从现存的英式建筑中,可以想象泥屋是一种带回廊的尖顶建筑,后来扩建的利顺德木结构的回在周边的建筑中显得很特殊,可能就是保持了原先的风格。

西方的酒店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18世纪后期,被称为大酒店时期。泥屋时的利德称不上豪华,还是个客栈,但是在这个客栈里却住过许多重要人物签订过许多重要的条约。天津开埠以后,港口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中期,天津港进出船只数量至4倍,海关进出口总值至5倍,在此期间还发生了天津教案、中法战争等重大事件,天津又是洋务运动的北方中心。在这种背景下,天津租界逐渐发展起来,途经天津的中外客流数量激增,对饭店的需求也骤然增加。19世纪80年代,天津英租界又出现了环球饭店,形成竞争,因此利顺德饭店的改造重建势在必行。当时,西方大市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豪华酒店。豪华酒店就是复制贵族生活的奢气氛,是身份、权力的象征,投资者几乎都是上层贵族。豪华酒店规模宏大气派,内部装饰高雅,设备十分奢华,服务对象主要是王公贵族、社会名流。天津当时是中外名流聚集的城市,也需要有一个豪华气派的店作为接待场所。1886年,森德和天津高林洋行华人籍买办梁炎卿以及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原津海关税务司英籍德国人德琳( George Detring)等人集资将泥屋改建为三层带转角塔楼的英国古典风格的建筑,成为豪华饭店。

后来利顺德饭店不断扩建,一直是天津顶级的豪华饭店。同时饭店也有了新的英文名字: Astor House Hotel,与上海查理饭店(后来的浦江饭店)的英文名称一样,中文名称仍叫利德。阿斯达(Astor)是个普通的英文名称,今天世界各地叫阿斯达的酒店不少,如希腊雅典、印度加尔各答、美国奥兰多、菲律宾马加提、瑞士苏黎世、意大利佛罗伦萨都有叫阿斯达的酒店,其间没有连锁关系。新改建的利顺德酒店有70间客房和能容纳300人的餐厅,有接待室、化妆间、阅览室、球房和酒吧间,有自备的发电设备、驱动电扇和暖气(1906年英商仁记洋行才建成了给租界供电的直流发电厂),有自己的冷库和奶牛场,储存了各种名酒,具备了当时最舒适豪华的设备。各国政要来津都下榻利顺德,酒店经常举办各种舞会,如圣・乔治日、圣・安德罗日、圣・帕特里克日舞会等,从此利顺德成了英租界的社交中心。国内的王公大臣经常出现在这里,如李鸿章就出席过在利顺德举办的酒会。

进入20世纪,特别是民国以后随着天津城市的发展,利顺德饭店更成了中外名流出没的地方。也许在近代中国还能找出像利顺德饭店一样的豪华饭店但是与中国近代政治和文化生活联系如此密切的饭店,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文章图片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本站删除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