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陶梦媛 *项目说明选自《城市住宅》2019年第6期《工业遗址利用实践——以“仓阁”首钢工舍精品酒店改造为例》 首钢工舍精品酒店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厂区旧址,原为厂区内遗存的空压机站、返矿仓与电磁站3个相邻的工业建筑,前期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官员及访客配套使用的倒班公寓,赛时为对外开放的精品酒店,酒店管理方为洲际智选品牌。 无论原始建筑如何陈旧,它们都是首钢厂区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利用建筑的现存条件并置入新时代的功能形式以体现对工业遗址的尊重和首钢历史记忆的延续,与2022年冬奥会“可持续性”理念高度契合,并为冬奥会之后的再利用创造条件。 设计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来废弃和预备拆除的工业建筑及其空间、结构和外部形态特征,将新结构见缝插针地植入其中并叠加数层以容纳未来的使用功能: 下部的大跨度厂房——“仓”作为公共活动空间 上部的客房层——“阁”漂浮在厂房之上 被保留的“仓”与叠加其上的“阁”并置,形成强烈的新旧对比。 同时,“仓”的局部增加了金属雨篷、室外楼梯等新构件,“阁”则在玻璃和金属的基础上局部使用木材等具有温暖感和生活气息的材料,使“仓阁”在人工与自然、工业与居住、历史与未来之间达到一种复杂微妙的平衡。 将原本3个独立建筑进行水平方向的连接,保留原始建筑立面形式,整合内部开敞的空间与遗存的结构框架以形成服务于酒店功能的公共空间;破除原始屋面置入新的钢结构系统让客房从原始空间中垂直拔起,形成服务于酒店功能的客房空间。整体外观宛如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中的楼阁,宽大舒展的楔形屋檐、蜿蜒曲折的竖向楼梯、水平伸展的外廊立面,登高远眺可俯瞰整个奥组委办公区与首钢厂区遗址。 由1个高炉空压机站改造而成,原建筑的东、西山墙及端跨结构被保留,吊车梁、抗风柱、柱间支撑、空压机基础等极具工业特色的构件被戏剧性地展示于大堂公共空间中,新结构由下至上层层缩小,屋顶天光通过透光膜均匀漫射到环形走廊,整个客房区充满宁静氛围,错落高耸的采光中庭在“阁”内形成颇具仪式感的“塔”型内腔,艺术灯具从天窗向下垂落,宛如一片轻盈虚透的金属幔帐,柔化了宁静硬朗的空间形式,与粗犷原始的工业遗存形成鲜明对比。 由原返焦返矿仓、低压配电室、N3-18转运站改造而成,3组巨大的返矿仓金属料斗与检修楼梯被完整保留于全日餐厅内部,料斗下部出料口被改造为就餐空间的空调风口与照明光源,料斗上方内部被别出心裁地改造为酒吧廊,客人穿行其间,获得独一无二的空间体验;客房层出檐深远,形成舒展的水平视野,在阳台上凭栏远眺,可俯瞰改造后的西十冬奥广场和远处石景山的自然风光。 保留空压机站原始架设大型设备的混凝土柱基与楼板开洞,增加金属板与原木饰面板元素以整合功能界面,打破传统的开敞式酒店大堂形式,营造出一种中式游廊般的空间意境,往来穿梭交错在过去与现在。 保留了返矿仓原始的金属料斗与检修钢梯,将原始料斗下部出料口改造为空调风口与照明光源,满足了就餐空间的功能需求。在人员频繁使用的就餐区与取餐区,利用温暖的原木饰面与浮游在空间中的环形灯具,打破了原始空间的冰冷陈旧,增加了温暖与时尚感,原本简单的就餐环境成为满载回忆、可品谈的就餐空间。 打开与顶部连通的料斗内腔,使人员自由穿梭,真实体验这些庞然大物当年的历史沧桑。酒吧廊设置于其中一个料斗,通过对原始内腔的修复清理,同时增加照明烘托,营造出一种别样的趣味性空间体验。 明黄色金属栏杆是串联整体空间的语言形式,从建筑外立面延伸到室内公共服务的每个空间,跳跃性色彩打破了硬朗、沉稳的空间特征,成为良好的装饰元素与视觉焦点。栏杆本身形式源自原始厂区内的黄色警示杆,“旧物新作”处理手法不失为既有建筑改造的另一种设计方式。 客房部分为建筑北区的2~7层空间与南区的5~7层空间,共计133间,主要包括标准套型(大床与双床)、套房套型与残疾人客房套型。由于原始建筑框架跨度的限制,套型开间较小,内部设计力求功能合理、简洁,以温暖的原木饰面与涂料为基础,配以改良后的工业风格灯具,简约时尚。客房卫生间利用水泥本色结合预制水泥洗手台营造整体卫浴空间,其内部的毛巾杆、浴巾架等设施同样进行了精细化定制设计。 作者: 曹 阳,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室内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师,北京建筑大学设计系客座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