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校招生在美团》系列故事的第三集,故事主角是美团民宿的负责人冯威赫。 粗看冯的职业轨迹,会觉得这家伙真是一帆风顺:名校毕业、进入了早期的美团、二进宫回到美团做了美团民宿,现在刚30岁就在美团带领着600多人的团队。 细看下来,会觉得他也不太容易。一个复旦的毕业生,毕业后就去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互联网公司,离职后又干了两年可能会被外人认为是在瞎折腾的事儿,重回老东家后还迟迟不出活儿。 这些细节既可以变成简历上的高光时刻,也可以变成低谷时的瞬间,个中走向取决于主角的努力和积累,也取决于平台的特性。 比如冯威赫对手机和民宿的热情,很大程度上帮他打动了面试官,也支撑冯渡过了工作中的至暗时刻。 但换一个场景这个故事可能就发生不了,因为像美团这样有很多新业务机会的公司并不多。 我们还是让冯威赫自己来讲述他有些跌宕的职场故事,以下为他的自述。 老编刚毕业时有很强的困惑:1.不知道自己能干啥;2.不知道自己想干啥。我想有这种困惑的人不会少。冯威赫也是,他的解决思路是从兴趣入手,看看自己过去在什么事情上投入了很多精力,或许那就是职业方向。 我在大学学的是材料物理,一个偏电子工程方向的工科专业,但找工作时投的所有职位都是产品经理。 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我特别喜欢玩手机,四年间大概换了80多个手机,然后不断刷系统,装App。诺基亚、黑莓、多普达……市面上所有的智能手机系统我都折腾过。我想象中的移动互联网公司PM可以天天玩手机。第二是我比较喜欢偏创意类的工作,以我当时的粗浅了解来看,产品经理是一个偏创造性的岗位。那时有一句话特别火:做PM可以改变世界。2012年春季我通过正式的渠道向美团投了简历应聘PM,没有回音。那一年美团正好搞了个招聘活动,可以自荐也可以推荐别人,成功的话有机会抽一台宝马车。我就试着投了一下自荐,还是PM。来公司面试时印象特别深的是面试官亮哥(时任美团技术总监陈亮)和马老师(时任美团顾问马占凯)。 亮哥问我为什么想做PM?我就说要改变世界。我真是这么想的。但亮哥非常淡定的一笑,说我们不求改变世界,能改变用户就可以了。面试的其他细节我都忘了,就记住了这句话,因为我当时觉得怎么这么没有志气?!后来我才理解了这句话,它其实体现了美团非常务实的作风。马老师则非常不拘小节,非常工程师的做派。他一直在跟我聊手机、移动互联网的相关问题,比如装了哪些App,平常怎么用之类的。我们聊得非常好。我对团购行业没多少了解,就知道美团肯定不是最大的。但感觉公司的氛围挺宽松融洽,面试官特别厉害,正好美团发offer那一天又是我生日,就因为各种原因来了美团。我去的应该叫技术部的移动组,产品就三四个,我负责iOS和Android端。美团的氛围很平等,有一些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记得那时候我经常为了一个小需求跟亮哥拍桌子,他也不能把我怎么样,我也不怕他把我怎么样。还比如兴哥跟大家坐在一起,在路上见到他们也不用点头哈腰,正常打招呼就可以。入职还有个小插曲。都说去互联网公司好像不应该穿的那么正式,但我觉得是第一次工作,第一天入职,穿的太随意也不好。想了半天,去办公室时我上身穿了件白衬衫,下面配了个牛仔裤,觉得已经挺随意了。当我们老大带我去认识技术的负责人时,他起立跟我握手,大家也都这样。我想互联网公司都这么客气吗?后来才知道他们以为我是新入职的产品总监,因为从来没有人穿白衬衫来上班,大家的穿着都比较随意。这也是那时平等、宽松的美团工程师文化的一个缩影吧。作为成功的求职者,老编感觉冯威赫过去的工作成绩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冯威赫对民宿的热情,这股热情让冯从单纯的PM视角进化到了创业者的综合视角。冯威赫能重回美团,也说明了美团的发展机会非常多,并且对年轻人很宽容。 在美团待了快两年,我想回上海,但上海没有合适的岗位。我还想创业,体验一下。于是我在2014年5月份离职了。 我创业做了个自媒体,没做起来,然后去某创业公司待了一段时间,结果也不是很如意,于是重新开始找工作。经人推荐我在2016年初去了美团的境外度假部门上班,还是在上海,业余时间我还兼职做了小半年民宿房东。民宿的生意虽然不大但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2016年年中亮哥去上海出差,我们一起吃饭时一直在聊房东、房客、行业的问题。虽然媒体觉得民宿行业已经非常成熟,竞争格局也很稳定,但其实行业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友商的体量很小。现在用户需求和供给在增加,我认为民宿业还有很大的机会。美团那时应该也在研究民宿行业,也觉得在国内还有机会。亮哥那时候在管酒旅业务,他说你不如来试试民宿平台这个方向?我说没问题。2017年1月份,美团从厦门那边调拨了个三十来人的技术团队,民宿项目正式立项了。头几个月,民宿没什么订单量,团队认知也没迭代的很好,开会也开的乱七八糟,亮哥都没生气。他知道团队和业务还是需要一个建立的过程。这说明美团对于新事物或者对于年轻人还是挺包容的,兴哥、亮哥他们还是很有勇气和魄力的,否则也不会用只是做过一间民宿、工作经验其实都没有非常多的我做新业务。我没有管过团队,也没有完全负责过一个业务,只是说对民宿这个行业相对了解一些。亮哥说你过去做的事情没证明你多靠谱,但对新业务来说热情很重要。创新的事儿很难做,大概率做不成,如果你对这个行业本身没热情的话,这个探索的过程你很难坚持下去。后来我们也确实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和黑暗时刻,如果没有热情支撑,这项目确实可能就死了。冯威赫在美团民宿经受住了以科学方法论为主题的思维训练。相较于起步期的业绩数字,美团更看重团队底层认知的迭代。老编弱弱的认为,由此掌握的思维模式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能发挥的价值比薪酬要值钱的多。 整个2017年美团民宿的交易量都很小。我们进入行业是最晚的,人家都说你不赶趟了,这么晚还做这个事。然后我们做了一年时间,在美团App上也有入口,但(交易量)又没有任何的起色。 那算是黑暗时刻了,但我没有改变过行业判断,内心很坚定。美团民宿能够满足房东、用户的需求,没有交易量是因为我们的基础工作没做好,而且冬天是淡季。到了春天大家开始出去玩,然后我们的供给积累的相对还ok的话,交易量起来是没问题的。后来果然从2018年3月份开始,美团民宿进入了每个月都增长非常快的阶段。亮哥从没有说过做不好就滚蛋之类的话。他一直是希望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建立起团队认知,那这个事儿做成就是早晚的事儿,而不是说短期内多了多少交易量。他不会告诉我们具体的事情该怎么做,他也没干过民宿,对吧。亮哥给我们的帮助更多是给一些公理。至于说怎么在民宿行业里面去实践,公理怎么推导出定理来,那是我们的事。说的直白一点,用户的行为模式可能会变,但变化背后的商业逻辑很多都是不变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对商业逻辑的理解,创造更好的产品改变用户既往的习惯去满足他的需求。这也是当初面试时亮哥说的那句话的意思。推导不出定理说明我们的水平不行,推导出的定理违反了公理,那更说明水平不行。所以汇报的时候如果亮哥觉得我们的认知很肤浅会非常的上火。我入职美团以来见亮哥拍过三四次桌子,几乎全都是在民宿团队(笑)。2018年年终好像拍了一次。我们事实上以要资源的心态跟其他部门沟通事情,亮哥非常不满,一起开会时当面把手机给摔了。新业务是需要资源保证,但不能都给你这儿对吧?那对全局来讲是不公平的。我们当时缺了全局的视角。而且要资源也不是一个好的沟通方式,因为没思考我们本身的价值,最终也要不来资源。还有一次是跟亮哥讨论业务话题,讲的非常复杂。老K(美团副总裁郭庆)说过一个观点,就是一个事如果不能在5分钟之内说清楚,那表明你对这个事情根本就没想清楚。我们那天说了十几分钟,亮哥呢开了一天会本身处于比较累的状态,他没听清楚也没听懂,最后非常生气就拍桌子发火了,说你们把这个事情搞清楚再来。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对业务的认知发生了很多进化,美团民宿在行业里基本上一年前进一名吧。2019年开始我们向老K、川哥(美团高级副总裁)汇报了,现在我们也是自己做具体的业务判断,然后川哥、老K在一些关键问题、观念认知和方法论上给我们更多输入,这个对成长很有帮助。冯威赫一直很喜欢美团的平等精神,以王兴为代表的美团管理层至今都没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即是一个象征。平等精神的背后是对科学价值观的追求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比如说王兴、王慧文等人并不觉得有个独立办公室对于工作产出有什么实质性帮助,也就是这种态度才能让美团不断地识别并抓住发展机会。 对我们这种规模的公司而言,工程师文化的那种平等精神在大多数团队还是不错的。兴哥还是像当年一样跟大家是普通的工位,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在厕所见到大家,大老板还是正常打招呼。公司大了,兴哥他们跟一线同学的沟通肯定是相对比较少了,但在团队内部管理层和一线同学的沟通还是比较频繁的。 在这个氛围下,我个人觉得美团对于年轻同学的培养有两点比较好:扶上马,再送一程。扶上马,意思是你要给他骑马的机会。我个人觉得应届生选择第一份工作公司核心看的还是成长,那你首先得找到一个成长型的公司,这种公司里机会才比较多。相对来说美团内部的机会比其他公司要多一些。然后对一些优秀的同学我们会适当的拔苗助长,他有1分的能力给他干1.5分或者2分的活,适度的压力会让他有更好的成长。不能说就给他干1分的活,甚至怕他干不好只给他干0.5分的活,当然你也不能给他干10分的活。送一程就是不能放在那里不管了,还要在一些关键认知和方法论上的提升给他一些帮助和支持。而美团是一个非常讲究方法论和认知的公司,我们的氛围我觉得总体来说偏向于做事儿,可以帮助你培养更好的工作习惯。这个培养习惯背后是兴哥、老王他们追求绝对理性和客观的价值观。过去我不理解老王说的美团“以科学和技术追求真理”这句话,觉得我司前几年并没有非常多高科技的领域,后来我才明白他其实是在强调我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和技术手段去追求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律。总的来讲我觉得美团有着非常强的文化属性,我们关注数据,讲究方法论,用理性视角做判断。销售管理、营销、运营,背后都是可以理性拆解的,科学和理性的态度适用于所有岗位,只不过有些岗位不是只有科学理性就可以做好。 人生的前期积累真的很重要,只要合法,不管哪个领域先投入个10000小时上去,你会看不到很不一样的自己。这种积累会帮你认清自己,也会给你的发展带来不同的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