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作为乡村振兴旅游目的地和集产学研一体的AAAA级景区,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游客的青睐。如今的战旗村,已建成“战旗党建馆”“战旗村史馆”“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郫县豆瓣博物馆”“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等“五馆两院”新业态新场景。
游战旗村 研学什么? 体验什么? 就看旅游景区全攻略 ☟☟☟
在战旗村党建宣传栏“战斗的旗帜坚强的堡垒”标题下,战旗党员“三问三亮”令人瞩目。“三问”即“自己入党为了什么?自己作为党员做了什么?自己作为合格党员示范带动了什么?”这既是初心之问,也是使命之问。“三亮”即“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三问三亮”,凸显了战旗村党总支坚强的堡垒、战斗的旗帜作用,“三问”问出乡村振兴路,“三亮”亮出党员示范样。
落地才能生根,根深才能叶茂。近年来,战旗村聚焦党建引领、文化铸魂、产业筑基、生态兴村,建立以党总支为核心,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便民服务组织、社会组织协同配合的“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机制,实现组织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中、农民富在产业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战旗村每一任书记都以党建为引领,建强基层党组织,弘扬“不畏艰难、勇敢向前”的战旗精神,乘着改革东风,抓机遇、学先进、谋发展、建新村,聚力做强乡村产业、育强人才队伍、涵养乡风文明、推动治理有效。
战旗村新建党建馆的建成开馆,为更多的党员群众接受红色教育、红色洗礼创造了良好条件,激发更多党员干部在研学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作风。参观战旗村党建馆,通过“重温场景、分享感受、解读内涵、宣讲政策”等形式,让人真正感受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战旗路径和战旗经验。
战旗村村史馆,记载了战旗村的前世今生。战旗村所在的唐昌镇始建于唐朝仪凤二年,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最初取大唐昌盛之意建县而得名。战旗村原来叫集凤大队,1965年在兴修水利、农田改造中成为一面战斗的旗帜,改名战旗大队,即今天的战旗村。战旗村先后荣获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特色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殊荣称号。
村史馆左侧展示了历任村支部书记抓住改革机遇,带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历程,书写了战旗村的奋斗史,战旗村从一个“只有三间猪棚,一个木制文件柜,三把圈椅和700元债务”蜕变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
村史馆见证了战旗村的民俗文化,包括村规民约、红白喜事、乡村歌曲等,铧犁、风谷机、自行车、收音机等老旧物件,似在讲述着战旗人民从农耕社会迈入现代文明的艰辛历程。而柜台里完整存放着早期的卷宗、考核责任书、股权证、耕地保护合同、常住人口登记表、年度决算分配表等。战旗村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勇当共同富裕“急先锋”,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建立新的共享机制,培育现代农业产业,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走出了集体经济增值、农业增产、村民增收的新路子。
走进天府农耕博物馆,入眼便是立面浅色大理石“山水”造型墙面,层峦叠错的“山水”化为空间符号,隐喻天府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之气与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之风。
天府农耕博物馆占地面积7.9亩,是以古蜀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整个建筑也是采用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整个馆分三层,通过各地出土的古蜀文物,全面展示古蜀大地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在现场看到,整个展厅设计运用了大量油画、艺术创作以及场景塑形,包括雕塑及多媒体结合的展示,营造多重感官体验,让观众在加深对天府农耕文化认知和了解的同时,更能直观全面感受其气质。
博物馆内,水车、农具、犁铧,洋溢着传统农耕文化的浓厚气息,仿佛诉说着古老的农耕生活场景与悠久农耕文化的根脉。
战旗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光菊介绍,战旗村加快乡村生态价值转化、优化乡村业态布局、活化乡村文化文态,培育壮大现代新型集体经济,取得显著成效。博物馆的打造为天府农耕文化提供了载体,也提升了战旗村旅游景区的内涵和品质。为什么战旗村可以在历次农村农业改革中勇立潮头、敢于改革,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博物馆内也找到答案。
尊重农业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战旗村乡村十八坊,先后入驻有各行业大师工作室和十八个非遗传承大作坊。
在2018年10月,当了25年歌手的王辉回到了家乡郫都区战旗村,入驻乡村十八坊,摇身一变,成了辣椒坊的老板。从签约公司、推出个人单曲、参加综艺节目的华丽到挑选辣椒、腌制泡菜、布置小店的朴素,褪去辉煌,回归平凡,王辉转变得无比自然。
对于回来之后干什么,在哪里干,怎么干,王辉做了充分的考察和准备,村里也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决定做辣椒是因为我们这里有需求、有销路,我也有经验”,把店开在村集体出资新建的“乡村十八坊”中,他把多年在外积累的开阔眼界用在了辣椒坊的打造上。把自己歌手的经历裱上文化墙、用辣椒和石磨的结合吸引体验式互动,甚至还搭建了小舞台以供现场献歌烘托气氛……人来人往中,王辉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现月收入已超过3万元,“下一步我还要做品牌、注册公司、搞加盟,把自己的品牌推广出去”,王辉指着自家的辣椒油产品信心满满地说。
同王辉一样,在乡村十八坊开店的还有唐昌布鞋第三代传承人——赖淑芳。走近赖淑芳的唐昌布鞋坊,几个工人做着手里的活儿,一旁桌面摆放着千层鞋底,像堆放了一块块白白的厚面皮。在成都市郫都区“乡村十八坊”里,赖嬢嬢的布鞋坊是远来客人必看的一个亮点。
唐昌布鞋坊展览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布鞋。女款布鞋注重花色、轻巧、美观,男款布鞋则注重简单、深沉和厚重。如今,唐昌布鞋已获得省级非遗。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战旗村深化与高校、院所、企业、协会等合作,统筹打好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建立健全以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为主的多元人才培训体系,充分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
学院不仅环境优美,而且功能完备,这里除了普通的培训楼,这里还有沉浸式教室、录播室等先进教育设施,为未来录制专家课程、远程授课等提供了条件。
据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座新学院是在废弃老旧工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总占地28亩,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集展览展示、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能同时容纳2000人培训学习。揭牌当日,已经迎来第一批培训。
据介绍,该学院培训主要包含十大主体:基层干部能力提升、干部群众素能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村劳动技能人才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乡村旅游经营型人才培养、乡村社工人才培养、乡村振兴巾帼力量培养、农村青年人才培养、乡村规划师培养等全方位培训提升。
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内还有乡村振兴博物馆,可洞览郫都乡村振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战旗村办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的底气在哪里?这里已被列为国家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半月谈基层治理智库基地、省社科院科研教学基地、省交通厅培训基地,多次承办全国乡村旅游(民宿)工作现场会等重大活动。而且有源源不断的高级专家、智库团队来讲学,为基层干部教学提供了智力支持,构建了“大专家+兼职讲师+土专家”的特色师资队伍体系。
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相关领导介绍说:“学院秉承“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校训,着力打造最接地气、最有特色、最具实效的乡村振兴人才教育培训典范和全国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实践指导、政策研究、智库咨询、孵化创新基地”。
“郫县豆瓣博物馆”坐落于乡村十八坊内,跨门进去,左边用大缸装满了豆瓣酱,柜台两旁也有包装好的各类豆瓣食品。酱香飘来,使人沉浸如端来了一盘火锅肉,在四川,郫县豆瓣炒回锅肉,就似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因而郫县豆瓣有“川菜之魂”的美称。
该馆正门采用川西传统建筑的造型,用“前店”、“后坊”的形式展现了酱园的生活与工作场景,通过史料讲述郫县豆瓣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在这里,游客不仅能闻豆瓣香,还可以亲手制作郫县豆瓣、试吃郫县豆瓣创新产品,如成都老火锅、大师酱等。
坛坛豆瓣酱,在这里发酵、酝酿,通过味“道”长廊,可感受最道地的郫县豆瓣味。内有蜀酱坊,看器皿馆、记忆馆、制曲馆,简直就是一部郫县豆瓣史。
据介绍,该馆收藏历史工用具、文物等3000多件,其中传统晒缸和坛2000余口、还原古窖池70余个,非遗文史室一处,藏书3000册,点“酱”台、仿古城墙各一处。此外,博物馆还建设味“道”川西传统走廊50米、传统晒场6000平米。并开设郫县豆瓣创新馆一座,郫县豆瓣成果馆一处,郫县豆瓣历史文化展示图片等50余幅。
有游客参观后感叹:“在这里,蜀酱历史、豆瓣工艺、豆瓣生活描述很多,你看图中的场景重现,太鲜活啦!”
据介绍,郫县豆瓣博物馆是战旗村旅游景区重要的旅游景点,该馆将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展览活动,为广大群众和专业人士提供交流平台,不断普及和提高民众对郫县豆瓣的了解,为保护传承郫县豆瓣文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