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花旗国有大量苗人。 据统计,2000年时,花旗国有18万苗人;2013年,有大约25.3万苗人;截至目前,已有大约30万苗人。
但这些苗人对自己的来源却说不清楚。
说不清楚,就会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有人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个来源,声称花旗国的苗人是以越南战争为契机、通过参加花旗国雇佣军的方式来到北美洲的。据说,当时花旗国为了打胜仗,在老挝这些地方招收了大量的雇佣军,而这些雇佣军大多数都是移民到老挝的苗族人。战后,便来到了花旗国,落地生根。 这种苗人有吗?
有,但相对而言,其数量极其稀少,根本不是主体。
真实的历史根本不是这样。 清代梁廷楠(枏)所著《海国四说》“合省国说”卷一、卷二中详细地记载了花旗国建国的部分历史,其中便有关于“苗人”的记载。 “欧罗巴洲人之至是地也,实始于有明之百二十五年。 【如按自弘治五年(1492年),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凡百二十四年。其明年,即国朝之天命元年矣。由是年而推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合省立国(美国建国为1776年),凡百五十一年(笔者注:应为1776-1615=161年)】 自得地至立国,中间相去二百七十五年矣。其后逐渐开辟,大率皆英吉利、法兰西、荷兰三国人,而英吉利为最多。他如意大理、西班雅、瑞典诸国,则时来时去,不常顾居也。 诸国人初至(北美洲)时,其地已先有土著如中国之苗者十数万人,今且三倍之矣。不能自言先代所从来历,世聚居其地,无外出者,惟侯市船来,出土物相易,以资其用。(语详后。)各国商者,始不过以贸易至,货尽即行,继侦知其力弱谋抽,无能为,又人少土旷,谓可夺而有之。 会岁荒,其人方他出就食,留者饿相属于道。各国遂先后劫以兵而分裂其地,土番莫可如何,则俯听其逼处,披荆棘,各成聚落,不复与争。”
西人得知北美洲有一大片广袤的土地后,纷至沓来,各国云集。这些欧洲人刚到北美洲时,该地已有土著,如中国之苗人十数万,今天(著书时,约为1844年左右)这些人已经翻至三倍,约莫四五十万。 这些苗人无法说清先代是如何到达北美洲的,他们世代居住于此,也没有人外出经商贸易,只等外来的商船到达后,以土产以物易物。西方各国的商贸者刚开始只出于贸易交换的目的,货物换完了就离开,但这些冒险者很快就侦查得知,北美洲的土人力量薄弱,还缺乏警惕,地广人稀,便动了夺而有之的念头。 于是,各国打起了歪脑筋,纷纷展开抢地盘行动。 当时,有三国势力在北美经营得最为强盛,一个是英国,一个法国,一个是荷兰。英国人最多,其他欧洲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等国也派人来,但不常顾居,即来得次数相对不多,还鲜少有人留下定居。 注意,上述苗人并不包含在北美洲开垦数百年的南宋后裔和闽粤一带的移民。 根据查尔斯·曼恩 (Charles C.Mann) 的《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统计的数据,仅仅通过马尼拉—墨西哥贸易航线抵达北美的闽粤一带的中国移民以及其他亚裔移民,就至少有5-10万。 根据《海国四说》兰仑偶说-卷二: “自此而西隔重洋为亚墨利加洲,(洲分南、北两地,而中以小壤联属之,与欧罗巴别为一洲。)从古不通於诸国。 始有吕宋戈揽麻土者,泛舟寻得其地,立佛罗里达部落(宋祥兴十五年事)。” 注意,西人在编撰故事时,上文的“吕宋”(南宋后裔)被偷换概念,置换成了“大吕宋”(西班牙);而“戈揽麻”就变成了“阁龙”、“哥伦布”。 也就是说,远赴北美的南宋后裔,就是哥伦布的故事原型。 宋祥兴五年,即至元二十年(1283年),黄华再次起兵反元,打出反元复宋的旗号,称至元二十年为宋祥兴五年,人马发展到近十万,号称二十万。宋祥兴十五年,即1292年。
注意,网上信息有误,误将“宋祥兴十五年事”错打成了“宋祥兴五年事”,漏掉了一个“十”字。
“……佛罗里达则宋时为吕宋(南宋后裔)所有,不知何时归佛兰西矣。……迤北至南并有民居,其将曰瞒鉴者,虑英人逼处,筑台列炮自卫。时费治弥亚总领得综诸部事,为书止之,瞒鉴未之听。总领以闻于王,遣兵帅吴里富率水军来,瞒鉴亦严兵以待,战于贵壁,不相下者又数年,两兵帅皆殁于阵事。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阅八年(至1764年),遂为英吉利所逐而据其地。” 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有西北方人始至阿希阿之麻里达垦至千八百年(1800年,嘉庆五年),告成设官两载,即归附于弥利坚国(美洲),领小部落三十有四,以戈揽麻士(南宋后裔)为首,幅员达四万五千方里、户九十三万七千九百口,被迫奉加特力教(天主教)、波罗特士顿教(新教)……
看清楚,这是“户九十三万七千九百口”,而一户有多少人?通常而言,保守估计每户人家往往有3-5口人。 因此,明清之际,在北美洲的华夏人口有好几百万是很正常的,一点儿也不夸张。
我们来看看清朝时北美洲西方列强势力分布的一些情况。
根据《海国四说》合省国说之“卷一”记载: “北地(北美洲)亦十有馀国,南为墨是哥,极北则分属加那英吉利、鄂罗斯(俄罗斯)。而米利坚一国,则在英吉利之北。 (按:《粤海关志》:“米利坚与加那英吉利接壤,英吉利之南为米利坚。米利坚之西,亦蛮人所居。”惟《寄味山房杂记》云:“米利坚在英吉利之西。”是东与接壤,非北界相属矣。说似误。)” 西班牙占领了南面的墨西哥,英国人占领了北边。英吉利所占土地接壤的南面则是米利坚。
“粤人呼为花旗者,以其入市船旗必绘彩花其上,俗遂指是名之。 (按:来市诸国,其船必入泊番禺县之黄埔。至即于桅上高竖一旗,以自识别。其商居广东省城西门外之十三行后楼,楼外立高杆,亦各横一旗,故见其旗即知何国货至。及开行返国时,即卷除之。杆无横旗,即知某国商已回帆矣)” 看,花旗国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花旗国人来华贸易,随各国商船入广东番禺县之黄埔,为了方别辨识,每艘船上都会高高竖起一杆旗帜,为入市船旗,花旗国则必绘彩花于旗帜上,久而久之,广东人便称之为花旗国。 “其自称则为合省国(原来,那时的花旗国人自称为‘合省国’,全称为亚墨利加洲合省国),复先系以亚墨理格洲,谓必如此乃为正名。尽亚墨理格即船主亚墨利哥之转音。其曰亚麦利加者,加格为四声之通,亚麦即亚墨,利即理译语对音,本无定字也。 曰米利坚者,米即亚墨合呼,而急读之,则为米,坚、加,又复以转而误也。 近年粤商久于海外操西洋土音,别呼之曰美哩千。美与米无异声,而与亚墨同为开口之音,亦缘急呼致省,其曰哩千,则明为利坚之转矣。 (按:音通字异,如《诸蕃志》宾瞳,史作宾同之类。译求声不求字也。同音而字数异者,如《汉书》乌孙昆莫猎骄靡合呼昆弥,呼有重轻,故字有多寡也。又按:粤人呼曰米利坚,是误以洲名其国矣。核其来市在合省为国之先一年,时洲名久定,意其人初来自述,止举洲名,而未及细晰,粤人因以呼之,相沿不改耳) 曰合省国者,知中国分省以治,故亦自称其国内所分之地为省。前分后合,从质即以合省名。”
清朝时,花旗国人来华贸易,自称为“合省国”,从未称自己为“美国”,广东人亦只称呼其为“米利坚”、“花旗国”。倒是粤商久于海外操西洋土音,别呼之曰“美哩千”,后来,翻译的人站不直,就干脆留下了那个“美”字,直呼其为“美国”。可是,人家自己都没有这么称呼自己,也没有如此美化自己,自称仅仅是“合省国”而已。 那么,合众国的翻译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根据《瀛环志略》卷九:北亚墨利加米利坚合众国
“至万历中(年不可考),英吉利方以女主国,颇慈和,会有请挚其徒侣出新地居者,女欣然许之。至则自辟一境,日费治弥亚,即华言贞节女地,自庆乐土首迁,不忘故主,爱以名其地者颂之。然地故与国隔海,教令所不及。沿至占士王用其臣言,即所辟地为省,筑城卫居者,选设七人治之,一正六副,所属员弁并听辟举,而称其城日占士城,亦意在归美其酋也。(按:欧罗巴人凡铸银,并肖其生王貌为文,似即此意。) 万历年间是1573年至1620年七月,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万历中,大约就是1597年左右。这年英国由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恰逢有新教徒侣提出前往北美洲新地居住,女王欣然应允。这些新教徒侣到达北美后,自己开辟了一块领地,名曰“费治弥亚”,即弗吉尼亚。弗吉尼亚的名字,是为了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人们称其为童贞女王,故华人将弗吉尼亚(费治弥亚)称之为“贞节女地”。
从英国来的新教徒喜庆首次乐迁此地,还不忘故主,取名称颂,以示纪念。这便是1606年伦敦弗吉尼亚公司组织的第一次北美搬迁。但由于与英国远隔重洋,教令不及。到了占士(詹姆斯)时期,其酋首听取下属进言,辟地为省,筑城卫居,选出七人来治理,一正六副,该城即曰“占士城”(詹姆斯敦),即1607年5月24日,英国人在詹姆斯河口建立了一个名为詹姆斯敦的定居点。
詹姆斯一世
1606年,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为了在美洲建立殖民据点,掠夺黄金白银,成立了伦敦公司与普利茅斯公司。1607年,伦敦公司在北美大陆建立第一个永久定居点“詹姆斯敦”,标志着英国殖民美洲的开始与弗吉尼亚殖民地的成立。 “自耶稣创教后,其徒尊之曰天主,死后遍欧罗巴人皆习之(语详后),争为堂奉祀。泰昌中,英吉利国酋令民奉教者必归画一,不得以私意别立堂户,违者刑之。令下,而徙居来者数百人,谓居远禁弛,得随己意虔设堂祀也。 时方严寒,土番适患痘疹,多不救,数百人者至,为如法治之立起。缘是与其土头目马沙雪相得欢甚,建拜堂,设官如占士。群以长辞故土,念启缆日自其国之玭理某埠下舟以行,故名所居曰玭理某,系别思焉。其后分省,乃更其名曰马沙诸些(马萨诸塞),实马沙雪之转,并溯所由也。 由泰昌初元(西洋诸国一千六百二十年,1620年)迄天启九年(1629年,应为崇祯二年),凡十年间,至者已积有三千馀人。人既稠众,复分而迁于新韩赛,于啰底岛,于缅。虽地名以数易杂出,然犹通谓之新英吉利。 原来,马萨诸塞州的州名是源自一个叫“马沙雪”的土人头目。而且,英国人这招用得很妙,为了拉拢、吃掉这个地方,他们找了个“居远禁弛,得随己意,虔设堂祀”的借口先是避居土人之地,迁徙来数百人。不久,土人便患上了“痘疹”,许多人不治而亡。这数百人来了后,用自己的法子开始救治一些残存的 病人,治之立起。 那时,西人的医术是个什么水平,此前的文章已经多次剖析过了,这种治之立起的法子,医术过于高明、疗效过于显著,真是不得不令人怀疑啊。
不论如何,法子很管用,迁徙的英国人很快因为救治有功,与当地土人头目马沙雪想得甚欢,于是,建了拜堂,设官如占士城。其后分省时,这个地方更名为马萨诸塞。十年间,英国不断迁徙人口来此,逐渐累积至三千余人。人多了以后,又往旁边的三个地方扩展迁徙。由是,这些地方便被称作“新英吉利”,成了英国的新领土。
当发现英国人在北美洲费治弥亚偷偷蚕食地盘时,荷兰人也争先恐后,接踵而至。 “前此,万历间甫有费治弥亚(弗吉尼亚)时,荷兰国人亦踵至,居新英吉利之南,曰新荷兰,人少于英吉利,然犹两不相害也。” 崇祯元年,即1628年左右,瑞典人步荷兰人后尘,也赶到北美洲来抢地盘,占据了新泽西。而新泽西南面的特拉华,由于与荷兰人所抢地盘“新荷兰”很近,已经落入荷兰人之手。 “崇祯初,有瑞典国人来,止于新荷兰之南曰鸟遮些(即新遮些,笔者注:新泽西)。鸟遮些(新泽西)之南曰底拉华(特拉华),并与新荷兰近,已而尽并于荷兰。” 崇祯五年(西洋诸国千六百三十二年,1632年),英吉利国人有探悉新地之极南,暖燠(yù,温暖)可生聚者,试请于其酋,酋竟听之。定居后,名其地曰马理兰(马里兰)。番言马理者,后也。谓后之地,示不敢私也。”
“国朝顺治五年(西洋诸国千六百四十八年,1648年),英吉利国人继觅一地曰驾啰连(卡罗来纳),在费治弥亚(弗吉尼亚)之南疆,里稍广,复自分南北二区,由是所在多英吉利人。” 1648年,英国人又在弗吉尼亚南边开辟了一块领地,名曰驾啰连(Carolina),此地分南北二区,即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来纳州,占领后便来了许多英国人。 “康熙三年(西洋诸国千六百六十四年,1664年),新荷兰为英吉利败逐,旋据之,更其地名曰鸟约基(即新约基,纽约,New York),遂并其先后所得于瑞典者亦有之。” 荷兰人占领新泽西靠的是武力,有谁会天真地相信他们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了曼哈顿(鬼岛)? 纽约原是印第安人居住地,这些印第安人去哪里了? 再来看看“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是怎么来的。 “初,英吉利有臣曰卫廉边(Vania Penn),其父先督水兵至是,论获盗功,赐之金不受。 二十年(西洋诸国千六百八十一年,1681年),请得新地,酋乃给印,使往自择以居,是为边西耳文(Pennsyl)。边为卫廉姓,西耳文者,番言野地,尽赐地专属之,而仍系以其姓也(笔者注:这是后来的说法,后人把Penn当作其姓,实际Vaniapenn就是他的名字,为了尽量抹去一些痕迹,Vania又变成了威廉William)。其后,雍正十年(西洋诸国千七百三十二年,1732年)复拓地名磋治亚(佐治亚)。” 自万历至此,百有馀年,凡得地十有三,并称曰省:一曰费治弥亚(弗吉尼亚),二曰马沙诸些(马萨诸塞),三曰罗底岛(罗得岛州,Rhode Island ),四曰新韩赛(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五曰千尼底吉(康涅狄格州),六曰新约基(纽约州),七曰新遮些(新泽西),八曰底拉华(特拉华),九曰边西耳文(宾夕法尼亚州),十曰马理兰(马里兰),十一曰北驾罗连(北卡罗来纳州),十二曰南驾罗连(南卡罗来纳州),十三曰磋治亚(佐治亚)。凡系名者十有三省。省各有城,人近百万。分设总制官曰督,曰抚,皆派于英吉利酋,各给印命之,俾得以国法治其众。” 英国在北美东部的十三州殖民地
“时各开各地,省自为风气,常以小故互起争端,而附近诸国,闻辄垂涎而不可得。 惟法兰西国人,竟以众来居新地稍北,自名所居曰新法兰西,旋更其名曰干拿大(加拿大)。渐迤而南,筑室居民,使将军瞒鉴主其事。终虑英吉利人觊觎,且自计众寡势将不敌,乃就要隘创设炮台。”
加拿大是在法兰西人来到北美洲,居于新地稍北处,先取名“新法兰西”,后更名为“干拿大(加拿大)”的,这是加拿大诞生的经过。 法兰西人是何时来到此地的呢? 根据“雍正十年(1732年)”、“万历至此,百有余年”的时间标志,基本可以确定大略是在1732年左右。 也就是说,干拿大(加拿大)这个名称是在1732年后才诞生的。
因此,明末的坤图(1584年版、1602年版)中怎么可能出现所谓的“加拿大”之名呢?显然,传教士为了刻意拔高西方历史,特意在坤图中动了手脚,篡改了某些信息。
1602年版 1584年版
坤图的底稿是山海舆地全图,而小日子仿绘的山海舆地全图(约1785年)中并没有所谓的“加拿大”
法兰西人将新占领的土地更名为干拿大(加拿大)后,与英吉利人比邻而居。主事的将军瞒鉴始终担心英吉利觊觎其脚下的土地,自己寡不敌众,便在要隘关口筑设炮台。 英国人由于人手充足,势力庞大,刚开始持观望态度。而负责管理弗吉尼亚的人,则急急派遣下属华盛顿去给法国将军满鉴送信,说炮台设置过多,会令彼此猜忌,两国失和,应停止该不当行为。然而,对方不听。于是,弗吉尼亚的英国人就将这个消息通知了其余十二省,让各省都作相应准备。此事发生在1681年。 “英吉利虽省设总制,但止令各制其省。见法兰西人设台置炮,意不慊其所为,然尚怀观望。制费治者,自以最初辟处,责无旁贷,急使其属华盛顿赍(jī ,把东西送给他人)书抵瞒鉴,谓炮台多设,则彼此疑忌,两邦必从此失和,请止勿终作。不听,具以闻于其酋,且遍告十二省之官总制者,使咸自设备。此康熙二十年(1681年)事也。” 果然,没多久,双方猜疑日甚,终于爆发了战争。英国派遣大臣吴里富率水兵数千,大约十艘战船,于次年抵达弗吉尼亚,与当地的英国首领合议,力主战争,吃掉对方。 法国人严兵自守,先后数战,各有胜负。双方打了三年,法国主将瞒鉴、英国大臣吴里富死于炮伤,最后英国人形势占优取得胜利,毁掉了法国的炮台,夺得其领地。 “酋遣其臣吴里富,督水兵数千,船十,逾年至费治弥亚(弗吉尼亚),与总制合议,主争战。新法兰西亦严兵自守。前后战于贵壁,迭有胜负,相持不决者,又三年,瞒鉴、吴里富并为炮伤死,而英吉利卒以势盛胜之,毁炮台而逐夺其地。 二十五年(西洋诸国千六百八十六年,1686年),始引兵还国。 (按:佛兰西与英吉利世为仇敌。据乾隆六十年(1795年),英吉利入贡表文,其王雅治具衔自称:‘管佛兰西并嗳喻等处地方。’而嘉庆九年表衔,则已除去管拂兰西字矣。表内自述:‘与佛兰西前已修和,今伊国强横凌辱,不能忍,又于海口设兵,显有歹意,我国已用兵船围住,伊不能出,佛兰西国内已乱了十三年,老国王竟被国人弑害’云云。”
“初,英吉利酋出赀,合其国之富有力者,取所产货贩于他国,又转易他国所产货而归,许专其税三十年,谓之公司。而国人之自为船客曰散商者不与焉。设二十四头人领其事,名所居曰公班衙,所市国亦设官曰大班者司之。由来旧矣。自雍正间,通市中国,岁载所属孟阿腊、孟买、东印度之物,合以土产,市于粤,易茶还,则转鬻于所近诸国之不能通市者。当亚墨利加新地未设船入市之先,所需茶亦与转买。 旧例征其货于船,卖者之所输也,税规之重,略与茶价等。乾隆四十一年,(西洋诸国千七百七十六年,1776年),酋以国所征税出于公司,是无异自输而自征之,非计也。爰下令茶至新地,尽改旧制,使买者随货输其税数,而永除按征卖者之例。土番及新英吉利人皆待茶而食,价已不赀,又苦于输税,亟请照故例行。酋执不可。适公司茶船分泊马沙诸些省之波士顿、新约基省之新约基(纽约)、边西耳文(宾夕法尼亚)之费拉地费(费城)、驾罗连南省(南卡罗来纳)之查士顿。其费拉地费(费城)与新约基(纽约)两处茶船,同时并逐于土番,不令入口。别船甫抵波士顿,居民易装服,蒙假脸具,一拥登其船,掷茶水中……” 大意便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将从中国广东购得的茶叶转运至北美洲东部各殖民地售卖,由于税制改革,不按旧例,买者随货输其税数,土人和新英吉利人认为价格过于高昂,加上还要另外付税,苦不堪言,遂发生波士顿倾茶事件。
波士顿倾茶事件
来比较一下后世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经过比较发现,事件的经过基本差不多,但是“土番”(土人)的信息被抹除了,主角只剩下了新英吉利人,似乎整个过程都与土人无关。 诡异的是,《海国四说》中记载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在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而并非1773年。与现行西史差了整整三年。 笔者结合《海国四说》上下文观之,原以为应是作者笔误所致,但在考证了《瀛寰志略》后,却又坚定了《海国四说》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在1776年看法。因为,《瀛寰志略》记述得很详细,有依次发生的因果关系、递进关系。 “初,英吉利人探得北亚墨利加之地,驱逐土番,据其膏腴之土。徙三岛之人实其地。英人趋之,如水赴壑。佛郎西、荷兰、嗹(lián)国(即丹麦,又称嗹马)、瑞国(瑞典)无业之民,亦航海归之。日渐垦辟,遂成沃壤。英以大臣居守,沿海遍置城邑,榷税以益国用,贸易日益繁盛,以此骤致富强。 乾隆中,英与佛郎西构兵,连年不解。百万括饷。税额倍加。旧例茶叶卖者纳税。英人下令买者亦纳税。米利坚人不能堪。乾隆四十年(1775年),绅者聚公局,欲与居守大酋(英国派驻当地的总督等管理者)酌议。酋(驱)逐议者,督征愈急。众皆怒,投船中茶叶于海,谋举兵拒英……” 从事件的发生经过来看,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之后,即应为《海国四说》记载的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北美洲的英殖民地是如何管理的呢? “新地旧俗,凡出自省学馆(士子有进士、举人,皆称曰衿。语详后)及老者,沿中国故事,合称衿耆,有事则先集其人于公使会议而官定之。当乾隆三十九年(西洋诸国千七百七十四年,1774年),诸省各以其衿耆咸集费拉地费(费城),会商止兵策……” 原来,英吉利人的新地旧俗是效仿中国,沿中国故事,有事就由省学馆的所谓进士、举人,以及有威望的耆老,于公使会议一同商讨,而后乃由官定呀。
“其时战尘甫息,国事尚散无统纪。旋于五十三年(西洋诸国千七百八十八年,1788年)自春迄首夏(按:即中国之十一月至十二月也)集各省衿耆会议于费拉地费(费城)。先起华盛顿随宜权理,相与议定立国规条,行于国者,曰国例,行于诸省者日省例,曰府例,曰州县例,曰司例。议讫,仍各还告其省,使无有参差。明年再集,而后常例,至此乃永定焉。” 原来,花旗国名为1776年建国,但是此后至到1788年的12年间,都在打仗。1788年春夏之际,战事刚一平息,便召集各省有学识的进士、举人等人,与族中有威望的耆老齐聚于费城,先给华盛顿一些便宜行事的权力,再逐步议定国规条例,随后各省制定本省条例(府例),州县制定各自的司例。
“通国设一统领,又设一副统领为之佐,使总理各省之事,周四年则别举以代之,是为一次(正、副同。)其为众所悦服,不欲别议者,得再留四年。虽贤,不能逾八年两次以外。” 这就是今人称呼花旗国大统领、副统领的由来。 《瀛环志略》卷九也有类似的记载: “仍各部之旧,分建为国,每国正统领一,副统领佐之……以四年为任满……退位之统领,依然与民齐齿,无所异也。各国正统领之中,又推一总统领专主会盟战伐之事,各国皆听命。” 联邦制下,每国统领,即为今日翻译之“州长”,各国共推举的“总统领”,省却后面那个“领”字,即为“总统”。 根据《海国四说》合省国说卷二记载:
“就以华盛顿即真为初次统领,购费治弥亚与马理兰两省适中界河,距河口百有馀里之颇多麦地,筑为国城(按:米利坚地皆辟于荒旷,今筑京城,而地转出价买者,意先有土番居此也)……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土番也不见了。所谓的购地,真的是从土番手中购买土地吗?
……次为六部,部各有首:曰吏部首,其下数人佐之,遇统领缺出,先由部首书致各省首领,遍示召民间衿耆议择焉。曰户部首,佐者以数十人。曰兵部首,佐者直多至数百人,大小有差。曰水师兵部首,止专理兵船、弁丁、粮食、炮械事宜,亦以数十人为佐。曰礼部首,事最简,佐者不过数人。别有邮驿一部,总理发收书札,设驿于各省冲途,以远近别程赀丰啬,岁之四季,封给驿夫,部首主之。” 看看,花旗国的国家政体制度就是这样仿效华夏国政制度建立起来了。
1883年,花旗国国会批准有关引进中国文官制度及考试制度的提案。这个提案最初是由杰斐逊首次提出来的,但双方争吵不停。
1881年,时任总统加菲尔德被刺杀,国会便加紧讨论、加快程序,最终决定紧跟英国之举,实行中国文官制度和考试制度。
期间,米利坚人还喊出了一句打动人心的口号:
“在世界上,我们这个最年轻的国家,采取最古老国家的久经考验的先进制度。”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