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方便散步、锻炼,还将在固定地点开放垂钓——近日,西南二环水系滨水空间开放提升工程项目建议书获市发改委批复。据悉,该项目将进一步打通河道断点,开放滨水空间,支撑形成更加通畅、更适合市民游憩的城市蓝网系统。杨柳依依,清波涟涟,闲来漫步河边对都市人来说是一件乐事。特别是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很高,生态休闲空间有限,人们对于亲近自然有着更加强烈的诉求,为此,有关部门始终在持续推进相关工作。以西南二环水系为例,去年启动步道连通工程以来,增加台阶、搭建栈道、改造护坡,打通8处“梗阻”,今年7月全线打通,市民可“一走到底”,从开阳桥沿步道逆流而上可一口气走到颐和园,顺流直下则可一路畅行到东便门。
滨水廊道越来越多,城市“蓝网”正在织就,一番美景来之不易。曾几何时,在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的大背景下,北京城市河湖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甚至一度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情况。两相对照,启人深思。如今城市“蓝绿交织”,水系景观变得更加可亲,得益于这些年政府部门下大力气治理河湖水系、提高水系连通、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加强水资源保护等系列措施相继落地,更是北京顺应时代发展、尊重自然规律、回应民生诉求的结果。
仔细观察北京“亲水”进程,会发现动态互动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市民不满什么,政府就重点整治什么;市民要求什么,政府就努力促成什么。从“臭水河”告别脏臭、引来珍稀水鸟栖息,到“盖板河”重见天日、水穿街巷美景再现,再到“断流河”恢复生机、大片湿地清新爽朗,一个又一个“硬骨头”被啃下。而这种良性互动,也是城市水系景观显著改善的关键。比如西南二环水系滨水空间改造后,市民看在眼里也有了更多期待,仅6月城市河湖管理处就收到12345热线转来的各种投诉87件,“需要增加照明设施”等等升级化需求,成为管理部门进一步提升服务的新方向。
民生改善没有完成时,打造宜居城市永远在路上。北京城市河道绵延128公里,穿行7个区。随着持续投入、持续推进,还将有更多河道亮出水岸线,还河湖于民。从更大层面看,这也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打通市民与自然之间的“梗阻”,大家的幸福感、获得感将更加强烈。
------------ The End -----------
撰文:田闻之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欢迎合作,拒绝剽窃。同道者可直接留言或后台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