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行驶在潮安大道上,宽敞平坦的路面、干净整洁的人行道,层次鲜明的绿化带,给过往的每一名路人带来了十分舒适的通行体验。然而,曾几何时,这条贯穿潮安城区东西方向的交通“大动脉”,也因路面破损、下水道堵塞等问题被当地人所诟病。
俗话说,路通财通。潮安大道的改造升级,不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改善了当地居民出行的道路环境。这正是潮安区着力城区扩容升级、构建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区的一番缩影。
与此同时,加大力度进行供水管网建设和改造,进一步提高供水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要。截至目前,中心城区供水管网长度约245公里,日供水能力达到14余万吨。燃气“一张网”建设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近日,跨越韩江的东凤大桥设计效果图出炉,该项目位于江东镇和东凤镇,起点连接潮汕环线江东互通出入口,终点止于省道232线。据了解,东凤大桥路线全长8.302公里,将采用一级公路标准设计,建成后将成为江东岛连接韩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从无到有,从有到多,这正是潮安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写照。2017年12月,宁莞高速公路粤闽界至潮州古巷段正式通车,正式结束了潮安北部山区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也顺利联通了潮安“一核”城区与北部山区的快速通道。
此外,潮安区也积极推进潮汕环线高速公路潮州段建设。该项目潮安段项目全长16.3公里,征地面积约1063亩(不含其他项目已征面积),拆迁量约7.3万平方米,主要途经潮安区5个镇共29个村。
一说起潮安区彩塘镇,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会想起这个以不锈钢产业闻名全国的小镇。曾几何时,小作坊乱排乱放,池溪杂草丛生,河道淤塞严重,成了这里的真实写照。如今,再走进彩塘镇,看到的已是另外一番光景,昔日一味追求发展而忽略环境的“脏乱差”乡村正变身宜居宜业的“江南水乡”。
这背后,是潮安区以水环境治理为统领,坚持拆建管并举,以拆治顽疾、以建补欠账、以管保长效的治理模式有效探索。
在主体上,潮安区实施“党建+”模式,强化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党员干部“带头干,作表率”,借助村一级老年人协会、乡贤咨询委员会等民间力量,推动法治、自治、德治“三治同理”;在体系上,潮安区围绕“统一部署、分级实施,属地负责、部门配合,上下联动、集中整治”24字口诀,形成具长效性、可示范性的治理体系;在机制上,潮安区以“河长制”为统领,完善区、镇(场)、村三级“河长”管理制度,责任到单位、责任到人,建起水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在路径上,潮安区全面实施“水岸同治”,“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一体同治。
正是这番创新求变的“潮安模式”,让潮安区的多条“臭水沟”变得清澈,鱼儿欢游。踏入6月,到了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月份,一条条生态恢复的河沟,一艘艘激情飞扬的龙舟,成了这些美丽乡村中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得益于水环境治理,庵埠镇、彩塘镇都是赛龙舟的“主赛场”。每年端午节,彩塘镇的宏六村、金四村、金三村、宏五村等都有龙舟竞赛。“大直溪整治后,溪面两侧围起石篱,对垃圾也进行打捞,现在溪水很清澈。”宏六村村民感慨,自从村里的溪河变清澈后,亭台、绿树、碧水交相辉映,不仅成了龙舟竞渡的舞台,也为村民提供了适合游泳、散步的活动场所,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庵埠镇——
推动舌尖经济高质量发展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潮州邻近南海,人多地少,从农耕时代开始就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精致美食名扬海内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饮食历史成就了“食在潮州”的美誉。而说起食,就不得不提到潮安区的庵埠镇。
庵埠镇有着“中国第一食品名镇”美誉,食品行业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拥有以雅士利、康辉、展翠、笑咪咪、真美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大龙头企业。近年来,潮安区着力擦亮食品金字招牌,推动舌尖上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潮安区委、区政府引导食品企业加大技术革新力度,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整个潮安食品产业的科技含金量。展翠公司—甜食制品提质增效技术改造项目、新乐食品—奶片压片糖果生产的自动化技术改造项目……众多先进食品生产线、生产设备的引进,优化生产资源配置,提高了食品企业的工艺水平。同时,积极引导食品企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进一步提高食品企业自主研制、开发的创新能力。
潮安区还引导食品企业提高创名牌、树名标的意识,不断培育提高企业创名牌、树名标的能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种大型展销会、博览会,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空间,积极打造区域品牌。
此外,通过建立高水准的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强化质量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是推进食品产业升级,维护区域形象的重要举措。潮安区通过实施“六大工程”,推进先进管理体系,涉及安全防控、“阳光车间”、管理示范、风险监测、溯源体系和技术支持工程,以点带面推动潮安食品质量建设的整体提升和发展。
目前,潮安区拥有全国唯一一家镇级的、能为第三方提供公正性数据、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单位——潮州市庵埠食品工业卫生检验所,该所通过了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CMA计量认证。
彩塘镇——
擦亮“国字号”系列招牌
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中国五金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全国重点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这一些系列的“国字号”头衔,均来自一个在潮汕地区无人不识的小镇——彩塘镇。
彩塘镇,是潮州市的工业大镇,也是广东省100个中心乡镇之一。从明末清初东里村建起第一个打铁锻炉,到如今全镇拥有2000多家五金不锈钢企业,彩塘镇跟随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求变,不断转型升级,尤其是近年来在加快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双促双赢。
作为曾经的严重污染行业,彩塘镇不锈钢产业要长远发展,首先要做好“管”字文章, 严格建立并执行常态化巡查监管机制。
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彩塘镇共巡查企业和抛光场92家,发出《停产整改通过书》11份,落实停电处理1户。在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对110家企业进行清理整治,其中拟升级的26家、需取缔的84家,以鞋业类企业为主,已整治53家。此外,该镇积极探索智能化管理方法,引入环保污染源企业在线监控系统,推进抛光企业统一编号上牌,纳入线上管理,至今已有328家抛光企业接入系统,接受监管。
其次,做好“新”字文章,切实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彩塘镇鼓励支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差异化竞争和规模效应,不断做大做强,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除了“管”和“新”,彩塘镇还致力做好“大”字文章,着力提升实体经济质量。近年来,该镇培育壮大规上经济,积极宣传小升规政策,指导符合“小升规”条件的小企业办理入库手续,升为规上企业。目前,共有规上企业88家,2019年新增4家。
“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企业、定位市场和规划未来。”在广东家兴不锈钢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锷洲看来,新时代彩塘不锈钢发展就是要以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为核心,打好区域品牌价值这张牌,并用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积极实施企业的转型升级。
东凤镇——
推动芡实一二三产业发展
在潮州,一说起芡实,东凤镇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这种有着“水中人参”美誉的农作物,是潮安区东凤镇的土特产,至今已有200多年的种植历史。
近年来,东凤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深入推进特色农业芡实产业的发展,在扩大全镇芡实种植面积的同时,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生产要素集聚,通过“生产+加工+科技+销售+品牌”全产业链发展,构建标准化种植、科技研发、深加工、交易、展示、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综合为一体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乡村发展新动力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作为东凤镇芡实产业发展的牵头单位,广东佳达食品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发展芡实保鲜、精深加工新技术,丰富和延伸芡实产业链条,创新强化新产品研发、加快应用加工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等。
该公司利用其芡实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的成熟产业体系,以及其标准化管理程序和国内领先的现代化食品加工生产线,为园区研发、生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以特有的膳食纤维加工作为核心产品,有力提升园区内芡实的加工工艺水平。此外,还与暨南大学合作重点探索建立现代化芡实初加工生产线,进一步构建成熟产业体系。在芡实乳果精深加工项目中,大力发展芡实的精深加工,应用加工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提升生产效益。
同时,产业园实行订单保价收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由该公司与农户签订生产订单,组织农户生产,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以订单形式签订种植、收购保护价、芡实加工等各项合作协议,并以市场价格为参考,以芡实品质定价,实行优质产品定高价的方式进行收购,解决园区内农户生产销售的后顾之忧,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近年来,东凤镇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产业园“一心两区”建设,示范带动全镇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产业振兴。
数读
◎燃气“一张网”上游高压管网项目在潮安区区域内计划铺设管网共74.3千米。目前,项目涉及8个镇已全部签订征占用地协议,累计完成拆迁长度20.12千米。全区2020-2035年城镇燃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按程序积极推进中。
◎设计中的潮安区图书馆面积近8000平方米,潮安区博物馆面积约2100平方米。
◎截至目前,潮安区有9家食品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建立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
◎2019年,彩塘镇专利申请授权共479项,其中发明1项,实用专利55项。
◎东凤镇芡实种植面积约7000亩,芡实总产量达700多吨,产值约1.12亿元,从事芡实产业农户约1600户。
◎潮安区食品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广东省著名商标15件;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1项;获国家级名牌产品3个,广东省级名牌产品20个;广东老字号品牌称号12家;广东岭南特色食品18项,广东省食品行业新产品12项,科学技术奖3家。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