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县域文旅讲堂|胡新宇:文化遗产如何助力网红文旅景点的营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16 20: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新宇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

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前中国代表

本文为县域文旅讲堂讲座文字稿



文化遗产如何助力网红文旅景点的营造?希望能够把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景点这两点能够结合起来,我用比较熟悉的两个案例来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我想先解释一下什么叫“网红”。网红这个词是让大家可能对这个题目更感兴趣一点。因为相对来讲,文化遗产其实是属于曲高和寡的一个领域,并不是特别容易让大家有直观的一个理解。可以说很多的文化遗产在大众面前,它的魅力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我所谓的网红可能跟大家意义上的网红并不完全一样,更多的是能够有持久性的一个效果的这样的吸引力。


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如何顺势而为的营造一个文旅产业的景点,应该有如下这三点要素:


原真性

现在我们也在讲不忘初心,原真性实际上是在讲文化遗产体系本身的一个价值。每个文化遗产地的发生、发展都有它的自身规律。如果我们不了解它的规律,不了解它的历史,不了解它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那么我们其实就不了解它的原真性。不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原真性的基础上,可能也没办法去真正发挥文旅景点的一个优势。



当然原真性并不是说就对于原来的文化遗产一成不变,不做调整。也并不是说只有建筑文化遗产,其实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还包括一些新的人造的文化项目,最终他只要发展的好,也会变成一个文化遗产。


整体性策略

任何一个文化遗产本身不能脱离它的上下文,不能脱离它的环境。所谓文化就不是一个人相信的一个原则,或者说一个人所知道的知识。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说是一个地区,所共同认同的一些价值。那么整体性的策略就是这样的一个层面,它不仅仅是创造了一个房子,一个建筑,应该是放大到它的整个地区,放到它的一个环境里面去看,这个环境包括人文的环境,同时也包括自然的环境。


小而美

我们现在经常做的很多事情,一直是在讲大投资。当初我们在做史家胡同博物馆的时候,这项目最开始我们的预算只有200多万,后来慢慢追加预算追加到500多万。但是在很多国内的情况下来看,人们一直都觉得500多万不是个大项目,都觉得太小了。我们现在很多的项目,尤其在几年前我追踪过几个古城改造的项目,像开封我记得提出的改造预算大概是1000亿人民币,好像不上亿这就不是一个项目,所以这可能是在国内很多的文旅开发过程中,大家容易掉进去一个陷阱。



小而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小而美本身是德裔英国经济学家E.F.舒马赫提出来的。现在说的这三点,在下面两个案例里面都会有所反映。


案例一:查尔斯王子的小镇

稍微讲一下小镇建造背后的思想。我们现在看到的图,实际上讲到的有两种对立的生活方式。在图的上半部分,实际上是一种20世纪非常流行的城市规划模型。这种模型在美国比较多见,尤其是美国大城市的郊区,大家看到中间有很多的环形的这种小点点就是代表一幢一幢房子,然后在环形的组织旁边,他会有学校有购物中心、有体育中心,还有音乐场所、娱乐场所。所有的这些场所之间是分区规划的。从你住的地方去买东西是需要开车过去的,如果你要送孩子上学也是要开车过去的,你要去做一些娱乐活动也是要开车过去的。所以这是美国我们管它叫“在汽车轮子上的文明”这样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这个图的下半部分,实际上,是一个传统的小镇。传统的小镇是在大工业化深度影响人类社会之前,它所形成的一种西方人居的主要形态,其实跟我们中国的传统城市或者传统村镇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本质上来讲,这是一个非常高密度的、多用途的人居环境。


那么这两种人居环境哪种更可持续呢?Léon Krier也就是原来王子基金会项目的主要规划师,他提出的理想就是按照下半部分这种方式去重新打造我们的城市,而不是照着上半部分的这种方式。



大家如果回想我们周边的生活,可能都有类似这样的现象。我们都是住在一个规划得非常好的一个小区,要去什么地方一定是开车去。实际上是大量在模仿美国的这种现代的规划形式,而摒弃了我们中国传统城镇人居环境所常规使用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的模式。所以现在用两个简单的词来形容,一个是当代的郊区发展模式。还有一个叫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了解了这两种发展模式之后,我们可能就比较好看待现在社会的一个发展。


回到Léon Krier的这种规划思想,他认为一个社区是有它的一个发展资本的,我们管它叫capital,这个词比较容易的理解成金融资本,其实它在更广义的层面上来讲,不仅仅是指金融资本。好比说我们的自然环境本身也是一种资本,那么我们的历史它也是一种社会资本。我们建设的所有的这些人居环境它本身也是给我们留下的一种建筑资本,所有的这些资本合起来才会形成我们的社区资本。


一个社区应该怎么样去发展,或者说真正放在文旅发展的话题下面,一个文旅景点的真正的资本体现在哪些方面?同样还是应该回到我们所说的4个方面,就是真正的金融方面的投入、自然环境方面资本的了解,社会历史人文资源的整理,还有建筑遗产本身的整理,形成的这样的一种合力,才是真正的一个community capital。



考虑到现在中国的很多大城市,过去的这些年也有反思,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性化设计。但是在十几年前大拆大建,尤其是特别崇尚建多车道、非常宽的马路,非常复杂的立交桥。所有大城市都在做这样的发展的一个规划,跟这种方式是完全相反的。在美国、欧洲其实也有这样的案例,并不是说欧洲就都完全是按照这种方式去做的。


当然并不是说这个小镇本身在建筑过程中就没有问题,比如罗马柱饰的搭建;还有虽然是考虑到海绵城市的需求,但是维护确实也是个问题。比如说排水的设置里面经常会被砂石覆盖,下水道入口也经常容易被堵,这也是他们所反映的问题,所以在每一种探索的时候都不可能百分百的完美,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大家可以在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方式,总结出来规律也许会慢慢的形成一种新的传统。


案例二:史家胡同博物馆

我们找到史家胡同博物馆这个地址时,它处于一个半废弃的状态,之前做过幼儿园使用。在确定院子后,我们就开始去挖掘它的历史。我们完完整整地了解了整个史家胡同博物馆原来的历史脉络,所以在做院落的复原的时候,也是完全遵循了这些历史信息。


在2010年4月份,我们首先做了参与式设计工作坊。跟居民做过一段时间交流,并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之后,我们又请了与建筑和规划相关的一些专业人士参与了研讨会。在历史调研和现场调研,还有这种参与式工作坊之后,我们做出了这整条胡同的规划,特别是史家胡同博物馆所在院落的规划。



院子规划图跟现在其实还有些不一样的,但是总体上我们延续了它的设计思路,也表现了它的原真性,体现了它的可持续性,表达一种对于原来建筑遗产的一个尊重,同时也表达一个新建筑本身它的自身的气质。这几点都是我们都非常关注的。而且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比较小小的项目,来做一个示范的工作。


每条胡同其实都应该有它自己的一个精神寄托的地方。借用王军老师的话来讲,我们希望史家胡同博物馆能够变成这条胡同上的社区居民的一个精神祠堂,一个社区的精神寄托的地方,是一个我们对于故乡进行表达和回忆的一个地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英国茅草屋式的建筑。大家要考虑到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也就是说,英国是工业革命最早进行的地方,那么为什么它还能够保存这么多的茅草屋顶的房子?我觉得这是因为它的现代化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而我们中国现在的现代化是一个基因突变式的过程。在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之后,我们重新开始睁眼看世界的时候,发现我们落后那么多,所以我们在过去的40年里面,可能不仅是三步并作两步,可能是四步并作两步,甚至八步并作两步这样的一种跨越的方式去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非常快速的丢掉了很多传统,现在北京的文化遗产保护是很艰难的。我觉得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英国人的那种从容,他可以从17世纪、18世纪,到19世纪,在两三个世纪的时间里,慢慢的思考,慢慢的甄别,他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有序发展的过程。大家其实要上网查一查的话,这样茅草屋顶的房子还很多,非常漂亮。在亚洲可能还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的合掌屋,也是类似这样的这种做法。



所以我就用这样的一个房子来做一个结尾,因为我觉得老北京的文化遗产保护是任重道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怎么借鉴他山之石,怎么去把他们真正落到我们的实处?确实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文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